饺子,代代传承的经典美味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为治愈百姓冻耳之病而发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
饺子也称为“扁食”
南北朝时
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唐代
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
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元朝
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
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清朝
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