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也是陪伴人们最早的动物之一。从古至今对犬的历史记载数不胜数,最早以图腾形式出现。
目前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中依旧保留着对“犬”图腾的崇拜,随后“犬”的形象多以人物画配景出现,直至宋代演变成为单独的绘画题材,历代“犬”题材绘画不在少数。
这一绘画题材的研究,不管从社会文化还是绘画专业角度都具有深远含义。首先从社会文化来讲,以“犬”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使观者了解“犬”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和意义。
其次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对“犬”题材进行创作绘画,将山水技法与工笔花鸟技法相结合,对于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小品画中的构图,技法等具有实际意义。
一、犬题材绘画概述及其简述1、犬形象的艺术起源
狗在宋代之前的绘画作品中大多作为配景出现,例如汉代壁画《升仙图》,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双童图》等。到宋代,狗作为一种单独的绘画题材出现,李迪的《猎犬图》、《秋葵山石图》等就是“犬”题材绘画的代表作,其作品具有宋画严谨精致的特点。
清代郎世宁的《十骏犬图》,记录了当时宫廷中的各种名贵犬种;近代刘奎龄的“犬系列”绘画,主要记录狗的某个瞬间动态,他画的狗结构准确,用笔潇洒又不失严谨,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黄胄也是近代画犬名家,李可染曾说黄胄画的狗是“天下第一”,在黄胄的大多数作品中都会有几只狗作为点缀,他笔下的狗真实生动,用笔潇洒。
在历史上以动物为题材的绘画中,“犬”题材绘画相对于“牛”、“马”题材绘画来说比较少,许多“犬”的形象是以配景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上,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没有得到系统详实的研究。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犬文化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狗就已经陪伴在人们的身边。
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被驯化进而用于辅助人们劳作的猎犬,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狗对人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绝对的忠诚不背叛,使它自古就有忠诚的美名。
原始时期“犬”的形象以图腾的形式出现,犬图腾寓意着犬忠贞、勇猛的特点。目前国内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对犬图腾的崇拜以及大量关于犬的神话传说,这充分显现出犬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所独有的历史价值。
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以“犬”形象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商朝人对玉石有着特殊的尊崇,玉石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他们用玉石来雕刻自己熟悉的动物形象,和人类最亲密的动物“狗”自然成为其中的一个选择。
例如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犬”,这件作品作为服装配饰的功能出现,雕刻了一只回眸而望的犬形象,神态自然松弛,用粗线条勾勒出狗身上的装饰图案,既简洁又生动。
到了汉代及魏晋时期,“犬”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表现在玉器上了,随着墓室壁画的兴起,画像石、画像砖中也出现不少“犬”的形象。
以辽阳墓室壁画为例,辽阳壁画墓中的“犬”已经被作为独立的形象来表现,并单独的描绘在墓室门口两边的柱子上,表现出为墓室主人警戒护卫的功能和目的。
唐代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西域地区的宠物犬随之传入中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唐代的许多绘画中都出现宠物犬的形象,例如《双童图》、《簪花仕女图》、《宫乐图》等,宠物犬以配景的形式出现,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