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各种题材的绘画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犬”作为一类专门的绘画题材出现,北宋《宣和画谱》中的“畜兽”一门是最先表现犬类题材的画册。
宋画大多细致精美,其中李迪的《猎犬图》是犬题材绘画的代表作,完全符合宋代工笔画精工细写的特点。
到了元代,社会统治阶层由汉族转化为蒙古族,狩猎活动比较频繁,因此绘画中犬的形象主要为训练有素的猎犬。例如刘贯道所作的《元世祖出猎图》,画面右侧有一只回头观望的瘦犬形象,形象逼真,生动敏捷。
说到近现代的画狗大家,不得不提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刘奎龄的走兽系列绘画受到郎世宁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工笔花鸟畜兽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画法,独创“湿丝毛法”。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对动物的形神、动态和习性的描绘都非常到位,如《蕉叶双狗图》。
2、历代犬题材绘画列举
在宋朝之前犬的艺术形象大多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簪花仕女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图》是唐代周昉的作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当时宫廷妇女的富贵生活,六位人物的主次构图非常巧妙,整个画面用两只小狗和一只仙鹤进行连接,增强了画面的连贯性。
两只小狗一左一右形成呼应关系,从两只狗的形象来看,并非普通的家犬和猎犬,而是当时被贵族所喜爱的宠物犬——“拂菻犬”。周昉笔下的拂菻犬小巧可爱,形象生动,刻画工整写实,用笔潇洒。
这幅作品表现了当时宫廷贵族妇女在无聊寂寞的生活状况下对宠物犬所赋予精神寄托。到了宋代,犬作为主体形式出现的绘画就比较多了。
例如南宋李迪的《猎犬图》,这幅作品刻画的是宫廷御用猎犬,猎犬形态给人一种闲庭若步的感觉,形神兼备,刻画细致入微,猎犬身上毛茸茸的感觉得到充分表现,这幅作品完全符合当时宋代宫廷审美趣味,是院体画的典型作品。
二、犬类作品的创作及其文化内涵的传达1、坚韧果敢的品质
在中国古代,犬被赋予勇、猛的文化内涵,汉代刘邦一统天下以后曾巧妙的用“猎犬”“功狗”来比喻众将士作战的勇猛和所立下的功劳之大。
犬自古以来就有“忠贞”的美名,全世界对于忠犬的描述也是数不胜数,例如日本“忠犬八公”的故事便是对狗忠贞品质的充分诠释,以下将通过“犬殉主”“犬恋主”的典故来表现犬对主人的忠贞不渝。
2、礼护廉介的品质
中国民间有“狗不嫌家贫”的俗语,犬对主人的忠诚没有“趋炎附势”的动机。犬被赋予的这一品质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地教化作用。
《圣师录》中记载“常州芮氏,家贫,日饲犬以糠秕。其邻为富室姚氏,犬多余食。所限仅一小竹篱,姚犬每向篱窦,低声摇尾,若招呼状。芮犬蟠曲卧地,唯昂首相应,绝不过食其余粒,如是以为常。”
3、知恩图报的品质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史书中所记载的“母犬投兔”“围城负米”历史典故也说明犬具有知恩图报的品质,而这一品质也是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母犬投兔典故,典故出自于《后周书》,“张元,性仁孝。有犬子为人所弃,元见,收而养之。未几,犬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围城负米典故,《圣师录》中记载“杨光远叛青州,有孙中舍,居围城中,族在西州别墅。城闭久食尽,举家愁叹。犬彷徨其侧,似有忧思。中舍因嘱曰:「尔能为我至庄取米耶?」犬摇尾若应状。至夜,置一布囊,并简,系犬背上。犬由水窦出,至庄鴫吠。居者开门,识其犬,取简视之,令负米还。如此数月,以至城开。”
4、救困扶弱的品质
友爱互助的美好品德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犬在长期被人类驯化的过程中,也具有了救困扶弱的品质。
犬痛同怀典故,典故出自于《建宁志》,“成溪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解人意。后白者忽目盲,不能进牢而食,主人以草借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旁。及白者死,埋之山麓间,犬乃朝夕往绕数匝,若拜泣状。卧其旁,必移时而反。”
总结
慈犬哺猫典故,典故出自于《宋史》,“张孟仁妻郑氏,孟义妻徐氏,共室而居,妯娌无间,寸缕不入私室。其乳猫为人窃去,犬哺其儿。太宗闻之,旨表其门曰‘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