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形象,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在民间变得近乎神人,就连鲁迅先生都有:"状诸葛而近妖"的评价。可,《三国演义》虽然以东汉末年的历史作为背景,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毕竟是历史小说,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上真正的人物形象,并不能划等号。诸葛亮的形象也不例外。
《三国演义》的写作方法,让诸葛亮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有出入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其历史背景宏大。但是,胡适对它的评价是: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也就是说,它虽然取材于真实历史,但是,只算是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讲义类小说,不能将它的内容看作真正的历史,历史事件是这样,历史人物也是这样。因为小说难免会掺杂作者本人的喜恶,为了作品情节的发展,难民会使用写作手法故作悬疑,清代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写作方法就有评价:"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而正是这"七实三虚"的手法,让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有了出入。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做的一些经典事迹:隆中对、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事件,都与历史不符。
隆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之后刘备集团的行政总纲领。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大败,投奔了荆州,依附刘表。因为司安徽的一句:"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就对诸葛亮有了很大的兴趣。公元207年,因为徐庶的引见前往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