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初探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声律特征
“忆江南”之所以能成为长盛不衰的词调,自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声情特点。
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其主韵律统一是“仄仄平平”双平入韵。
变体一,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此即单调词加一叠,其可平可仄与单调词同。
变体二,双调五十九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两平韵。
格律对照
正体
对照例词: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平仄仄平平。
(说明: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下同。)
变体一
对照例词: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天赋与轻狂。
平仄仄平平。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长是为花忙。
平仄仄平平。
变体二
对照例词:冯延巳《忆江南·去岁迎春楼上月》
去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玉人贪睡坠钗云。粉销妆薄见天真。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宵帘幕飏花阴。空馀枕泪独伤心。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条引自百度百科,但其有误,已改正。)
《忆江南》有上述三种体例(据说还有两种,大概是误解,不在讨论范围)。
《忆江南》的内容与声情
我们知道,每个词调都有其特定的声情,或细腻轻扬,或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激昂豪放等等,词的文情须与调的声情相一致。那么《忆江南》的声情特点是什么呢?它字少句短,且只能押三平韵(不论变体二)。而平韵适合填写在调子和缓.感情细腻的作品中。其形式结构采用三五七言相间,摇拽多姿。全篇奇数句,又按排了个对偶句,这种奇偶相生的安排,一改前面的紧促而趋于和婉。纵观宋词,《忆江南》内容主要有三类:恋情、风物、道情。音节流丽谐婉,表达缠绵婉转的思想感情较多。所以,我们研习时,也应以上述三种内容为主,去表达自己的缠绵宛转的情感。当然,亦不可拘泥于此。古人作闺情词,写尽惆怅情绪,声情绵渺;有人咏物,诙谐幽默;李煜用它写亡国之恨,如泣如诉;也有抒发感叹悲伤之情的。
典范词作
我之所以举些例子,是希望大家细细揣摩古人们的立意.技法等。初学者也可死搬硬套古人们的句子,做个拐杖,慢慢走下去。(请注意对偶句,我认为那是中心。)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刘禹锡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纳兰性德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
我的几首拙作
我之所以把自己的习作晒给你们,并不是显摆。这是我一八年初学填词时的“作品”,中间不乏稚嫩与生涩。后面的有点狂放,与本调的缠绵宛转相去甚远,不知当与不当?不过,拋砖若能引玉,幸莫大焉。
(原发布于巜汉桑古韵》,略作修改)。
忆江南 村居
一 村居好, 杨柳雨濛溟。
得意池鱼吹白水,知春溪客动青旌。
何处响蛙鸣?
二 村居好, 蓊郁草侵栏。
銜尾燕儿追柳絮,挎蓝童子捋榆钱。
香暗染衣寒。
三 村居好, 田陌绿如茵。
翁媪相扶低语软,稚童孤抱纸鸢新。
归晚涨流云。
四 村居好, 蔬圃竹篱斜。
绿韭紫茄青豆角,红椒苍荠碧南瓜。
来客到咱家。
五 村居好, 篱下菊花栽。
相忘江湖人去远,迷离庄蝶梦归来。
欹枕看云开。
六 村居好, 随趁老槐荫。
几步闲敲车马炮,一杯浅饮铁观音。
斜日倦飞禽。
七 村居好, 夷逸复忙忙。
书法不知涂墨乱,文章新学赋诗狂。
膿醑尽壶觞。
八 村居好, 野猎有何谁?
狡兔挟风天外落,少年放犬雪中飞。
薄暮不知归。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只能草草如此。有谬误处,肯祈教正为感。
(本文原发于诗友群供研习之用,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