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封建王朝到了宋代,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而皇权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相权的不断分割和削弱,而宰相权力削弱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府三司”的设立。
那么宋代的两府三司指的是什么呢,分别都是干什么的呢?在我国封建时代,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掌管着最高的行政权力。到了宋代虽然三省依然存在,但已然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就是两府三司。
两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即掌管盐铁、户部、度支等财政大权的三司使,而中书门下的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名义上的宰相,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力,皇帝又设立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直接听命于皇上,并非同平章事的附官。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军事大权,其副职为枢密副使,枢密院也被称为两府之一。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等共同组成了宋朝的宰执系统。
而三司使的存在则是宋代的皇帝为了分割宰相的财权,因此三司使也被称为“计相”。三司使设立之初,也就是在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当时的三司分设为盐铁、户部、度支三名长官,后来合为三司使一人,职权逐步加大。
提到宋代我们想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积贫积弱。皇帝为了加强集权分割相权,大量设置行政机构,导致官僚系统臃肿庞杂,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这也是宋代积贫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