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你好,你是天启公司的李超吧。
乙:是啊,你是......?
甲:我是久方的美琳。
乙:哦,你好。
甲:久闻大名。
乙:嗯,彼此彼此。
这样的对话你是否熟悉?在一些场景里,我们碰见了自己的领导、上级、同事,明明知道缓解难堪的氛围很重要,但也只是无趣地打招呼,然后各自面无表情地发呆。
去拜见客户或重要商务场合的人脉,明知道获取对方的信任很重要,结果一阵礼貌性的寒暄后就无话可说了,或者是用力过猛,一顿尬聊。
生活中、职场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和他人交流,特别是销售人员还需要经常主动和他人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快速破冰,让彼此交流进入一个轻松、融洽的状态呢?
尤其是如何在一开场就打破客户对我们的藩篱,卸下防备,有兴趣和我们继续聊下去呢?
破冰是我们在沟通一开始首先需要做的。
什么是“破冰”?破冰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培训当中一项专业的技术,特别是在户外拓展当中。可以说成功的破冰是整个培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而我们今天所谈的“破冰”是指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藩篱,就像打破严冬厚厚的冰层一样。
不要习惯性地认为破冰只存在于和陌生人交流沟通之时,其实不然。两人相遇无话可说,或者聊天内容仅限于“吃了没?”之类的话题,或者对方总是不和我们说很多......实质就是彼此之间没有建立安全感,而让对方有安全感的基本就是信任感。
破冰,就是要让对方产生信任感。
为此,我们总结了《信任五环》课程中常用的四种破冰方法,分别是:寒暄暖场、自我介绍、心灵共振、问题清单。
第一种:寒 暄寒暄,可以说是在自我推销和人际交往时最常用的一种社交手段。它的基本作用是表明我们见到对方的喜悦和友好态度,达到联络感情、保持友好关系的目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般不能仅从“信息”的表意上来理解寒暄用语。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我们不是为了寒暄而寒暄。寒暄是为了拉近我们和客户的距离,让客户在谈话中能够放松警惕,增加安全感,让对方有兴趣和我们谈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开场沟通时一定要寒暄吗?如何才能达到寒暄的目的呢?
01寒暄是必须的吗?
“寒暄还是有必要的,一上来就谈正事让人觉得有些放不开,甚至让人感觉很功利!”这是很多人抱持的看法,所以在沟通交流中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尤其是在销售过程中。
问题是,在客户眼里,销售可从来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主,拜访客户也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所以,我们若想伪装一番,掩盖自己的功利性,不但不可能,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对方觉得我们虚伪。
所以,寒暄应该因次、因人、因时、因境而定。
首先,因次而异。次,是指拜访次数。就第一次陌生拜访来说,假如我们对拜访对象的情况一无所知,也没有通过Coach了解到对方有价值的信息,找不到比较好的话题切入,那此时就不如不寒暄。
“您看上去好年轻!”“您老家是哪里的?”......我们是否也曾这样“被寒暄”过,还记得当时什么感觉吗?是不痛不痒、多此一举?还是浪费时间?
其实,弄不好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对方的不安全感。所以,陌拜中的寒暄,必须精心设计,否则慎用。
随着拜访次数的增加,彼此熟悉了一些,对客户的情况也越来越了解了,这时是可以用寒暄来引发对方话题的。
其次,因人而异。在《信任五环》一书中,夏凯老师根据待人接物的方式,将人分成五行人格。其中,对于关注人超过关注事、亲和的水型人,和喜欢创新的木型人,就比较适合寒暄。对于关注事情本身超过关注人的金型人和火型人,最好还是开门见山,就事论事。
再次,因时而异。一般而言,周一会议多,周二周三在处理重要工作,周四时间相对宽裕,周五准备收尾或者安排下周工作。
如果我们和客户预约的沟通时间本就短暂,或者客户表现得很忙,那就还是少寒暄,尽快切入主题为好。如果是约在了周四下午或者周五上午,那寒暄可能会有利于加深彼此的感情。
最后,因境而异。如果我们只和某一位客户交流,寒暄可以多点;如果是在一个多人聚集的大型会议室,尽量少寒暄,而且主题不好的话,还会让很多人走神;如果是在客户的办公桌前,寒暄则不宜过久;如果身为南方人的客户开始煮水准备泡茶,那么此时寒暄又可以多点。
02如何寒暄才能达到目的?
寒暄的第一步,其实就是打招呼。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讲究。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或者在不同的场合等等,打招呼的用语、方式都应有所不同。打招呼时的称呼用语也都有讲究,要考虑地域特点,时代风气,甚至对方的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找到好的寒暄话题呢?以客户为中心,去和客户聊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比如,客户办公室的特殊装饰、植物、摆件;墙上挂的字、画;桌上或柜子里摆放的水晶杯、合影照片;客户所在企业的重大新闻、股价的变化;客户的工作成就、业绩、特长;客户关心的新闻、当下的热点话题;孩子准备考学、家里准备装修等。
寒暄只是拜访的开始,目的是让客户卸下心防,有兴趣和我们聊下去。既然是沟通,那就是有来有往。如果只是我们噼里啪啦地讲上四五分钟,客户一个“哦”就打发了,那这就不是有效地寒暄。
所谓有效的寒暄,是要让客户开口说话,打开话匣子,给他创造成就感。所以,寒暄的话题最好是变成问题来抛给对方,从而让对方开口说。也就是说,寒暄时的话题应该多用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
当然,寒暄也不宜太久,毕竟彼此时间宝贵。总之,寒暄要适度。
第二种:自我介绍寒暄是通往罗马城的大路之一,但未必是唯一的,也不是销售必需的。除了寒暄,专业的自我介绍也能够快速建立客户对我们的信任感,尤其是在陌生拜访中。因为这种方式能让陌生客户马上了解到你是谁、是来干什么的。
如果此时,我们通过自我介绍能够向客户展现出专业的形象、经验和能力,以及真诚的态度,那么至少还可以打消客户的一些疑虑,让客户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如果还能激发客户兴趣,让对方愿意和我们谈下去,而且是敞开心扉地交流,那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自我介绍了。
虽然自我介绍如同家常便饭一样的稀松平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什么这样说?在某个景点,你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姑娘,你要怎么做自我介绍才能让对方给你留下联系方式?在某个重要的会场,你遇见了客户公司的某位高层,又要如何做自我介绍才能让对方记住你呢?
关于大客户销售过程中的自我介绍,我们总结了几个关键点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更多具体的内容,建议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自我介绍》,或者去学习《信任五环》的微课。
1、我是谁?来自哪里?
姓名(可以适当演绎,强化客户印象)、公司、职位
2、我们之前见过面没有,怎么知道对方的
谁介绍或如何获得的,以降低客户的疑惑
(排除客户对我的顾虑和陌生感,把精力转到谈话的内容上来)
3、我有什么经历和经验
做过什么与客户相关的事情(意味着能帮客户做什么,暗示自己的专业性)
4、凭什么信任我?
激发兴趣:我有个同行业客户……(准备问题/目标清单或成功故事)
建立信任:是××推荐我和你联系(熟人的推荐可建立暂时的信任)
第三种:心灵共振可能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在公司受了气,回到家之后孩子给的一个爱的抱抱,或者对方接过背包后的一句轻轻地问询,就足以让我们心头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心灵共振的作用。
那么,何为心灵共振?在大客户销售中,心灵共振就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客户当下最关注的问题,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关注,让对方因为我们的关注关心而心头一暖,继而拉近我们和客户的心理距离。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句式来表达自己已经站在客户的角度,关心他的事情。比如,“刚刚在来的路上我还在想,这次见面您最关注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在来的路上我还在想,您希望这次见面咱们谈些什么呢?”甚至还可以说:“我昨晚都没睡好,因为我在想,这次见面您最关心哪些问题,希望我帮您做些什么?”
当然,这些话语应该发乎真心,也是我们确实在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哄骗客户。因为是否发自真心,客户是能够感受到的。
因此,拜访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且要提前。因为临场发挥在这里是行不通的,除非我们对这种技术的掌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否则,那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所以,至少是在去拜访客户的路上,我们也应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去想一想这次会面客户希望谈哪些话题,而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
第四种:问题清单话一开场,让客户建立信任感的第四个方法:问题清单。
就是把客户可能关心的问题,写在一张清单上,交给客户。
这些问题应该是基于两个方面来拟定,一方面是和我们即将要拜访的客户类型相似的其他客户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能够帮忙解决的问题。
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共性问题,由客户所在的行业特点决定;第二类是和客户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个人情况有关,由客户所在的组织决定。
大多数情况下,类似职位的人,关心的问题都较为类似。通过这种列出问题清单的方式,可以提高我们拜访沟通的命中率。
不过,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同时也非常考验我们的能力——对问题的搜集和提炼的能力。它体现了我们对于客户所在行业的理解深度,和对公司产品、服务价值的理解。
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问题清单,清单中的不同角色参考的是销售罗盘精品版权课程《策略销售》中的项目角色分类。
XXXX行业客户问题清单 更新日期: 年 月 日 | ||||
序号 | 客户在项目中的角色 | 基层人员 | 中层人员 | 高层人员 |
1 | UB直接使用者 | |||
2 | UB应用受益者 | |||
3 | TB技术标准把关者 | |||
4 | TB费用预算把关者 | |||
5 | TB流程审批者 | |||
6 | EB提议决策者 | |||
7 | EB最终决策者 |
问题清单应该需要根据我们每次和客户交流的结果不断更新。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份资料将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
我们都知道,销售签单的大前提是了解客户的概念,而想要搞清楚这一点,就需要通过提问来探索、判断、确认。
不过,不要以为我们问了,客户就会说。只有当我们与客户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客户才会放下防备,打开心扉,和我们继续交流下去。
专业的自我介绍、适度的寒暄、心灵共振和问题清单,都是有助于我们和客户建立暂时信任的方法。
其实,无论哪一种技巧、哪一种方法都是“皮毛”,内里的核心还是要站在客户角度去思考。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方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