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人对母亲的称谓,可能很多人对影视剧《清平乐》印象颇深,在剧中,赵徽柔称嫡母曹皇后“孃孃”、喊生母苗娘子“姐姐”。根据相关史料,在宋朝的宫廷中,对母亲的称呼确实曾有“大孃孃”、“小孃孃”、“姐姐”等。
今天是母亲节,课代表就和大家聊聊,古人对母亲都有哪些有趣的称呼。
影视剧《清平乐》剧照
母、母亲、阿母
南宋 佚名 《征人晓发图》局部
“母”字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但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指的是已*或已生育的女性,直到家庭关系建立后,才指母亲。春秋《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母亲”与“阿母”之称均见于汉代,《后汉书》中说:“(袁)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说:“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皇妣、显妣、先妣
南宋 李嵩 《骷髅戏幻图》局部
据清《读礼通考》记载,从战国起,“皇考”、“皇妣”分别代指亡父、亡母,这里的“皇”不是指“皇家”,意思是“大而美”,是一种尊称与赞美,不过,到元成宗大德年间,就不允许士庶平民使用“皇”字了。
除了“皇妣”之外,还有“显妣”、“先妣”两个称谓,前者有“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后者主要表达“缅怀、哀痛”之情。
慈亲、内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