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李嵩 《货郎图》局部
“亲”现在已成为淘宝店主对客户的昵称,但在先秦汉语中共称父母,汉《礼记正义》中说:“亲,父母也”。
后衍生出“严亲、慈亲”等称谓,最初均统称双亲,后以“严亲”代指父亲,“慈亲”代指母亲。比如,唐聂夷中《游子行》诗中说:“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清魏源《接家书喜舍弟归自江南》诗中说:“汝侍慈亲侧,吾待严亲行”。
因古代有男主外、女主内之说,也称母亲为“内亲”,唐代敦煌变文(古代说唱文学体裁)作品总集——《敦煌变文集》中说:“内亲早亡,继事后母”。
社
明 周臣 《辟纑图》局部
汉朝时期,江淮一带把母亲称为“社”。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东邻家的母亲死去了,她的儿子哭得一点也不悲痛。西邻家的儿子看见了,回家告诉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死呢?我一定非常悲痛地哭您!”
姐姐
南宋 佚名 《蕉阴击球图》局部
东汉《说文解字》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即汉朝的四川人称母亲为“姐”。
而在宋朝的宫廷内,也称母亲为“姐姐”。南宋《四朝闻见錄》中说,宋高宗想封妃子吴氏为皇后,便对她说:“俟姐姐归,当举行。”意思是说,等母亲从北方归来时,就举行册封皇后的典礼。这里的“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曾为徽宗嫔妃,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所虏。
孃、娘
北宋 王居正(传) 《纺车图》局部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孃”与“娘”互为通假字,但在古代,这两个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孃”从南北朝时作为母称,《木兰诗》中说:“旦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
而“娘”最初指少女,杜丽娘、杜十娘、辛十四娘等以“娘”命名的年轻女子一直存在于直到清朝的文学作品中。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娘”开始成为与“孃”并存的母亲称谓,宋元之后,随着字形简省,“娘”逐步取代“孃”。
家家、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