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从挂着“出将”的帘子上场,从“入相”的帘子下场。台上布置极少,大多只有一桌一椅,都蒙着同样色彩图案的桌围椅帔。
和现在的大剧场相比,传统戏台是小了点,可是京剧本来也不是比排场、比布景的艺术,所以大小也还合适。更重要的是,演员在传统戏台上演出可以用真身肉嗓,不需要麦克风来帮忙。当年各地在北京建立的会馆中有大大小小十七座戏楼,其中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平阳会馆并称为京城“四大戏楼”。直到现在,在北京南城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戏台,湖广会馆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有空不妨一去。现在看戏的选择多得很,戏迷比慈禧太后还幸福。喜欢原汁原味的可以去传统戏楼,北京就有湖广会馆、梨园剧场、畅和园等好去处。现代剧场的选择更多,比如北京的长安大戏院,虽然不是七十年前西单的原件,可到今天仍然是最能代表北京的艺术场馆之一。上海天蟾舞台也久负盛名,多少角儿在那里一夕成名,现在叫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如果没有时间去剧场,还可以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只是京剧是现场的艺术,真正坐在剧场里看戏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在京剧形成的这两百多年间,众多负有惊世才华的艺术家横空出世,从唱、念、做、打、服装、舞美、道具、剧本等各个方面对京剧进行革新和发展,使得并不古老的京剧最终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第一次将京剧带出国门,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戏曲的美。从那时起,京剧不再只是中国的一个剧种,对于世界而言,京剧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最佳代表。这两百多年间,京剧也在不断地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作。
梅兰芳大幅舞台彩照
1905年,北京泰丰照相馆的经理任景丰,在琉璃厂的土地祠院子里,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的片段,作为谭鑫培六十大寿的贺礼。虽然是无声黑白片,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这部影片曾经在北京大观楼和吉祥戏园放映,万人空巷,让那些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谭大老板的人也能过过戏瘾。无独有偶,1933年谭鑫培之孙谭富英与著名坤伶雪艳琴合演的京剧电影《四郎探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影片。这两部中国之“最”的影片,都与京剧合作,都出自谭门,不能不说京剧与电影实在太有缘了。除了电影,京剧与电视剧、歌剧、舞台剧、话剧、交响乐、歌曲、舞蹈、诗歌、动画、时尚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广泛合作。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京剧其实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关于京剧的大消息就是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这点看,把京剧称作国粹一点也不为过吧。
参考资料:
1、《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梅若蘅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
2、《京剧形式特征》,刘琦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3、《中国京剧二十讲》,骆正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