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圣人还是神仙,孔子为什么不是圣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5 06:21:22

孔子是怎样成神的?

孔子,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

今天的人们评价孔子,会说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等带一大堆“家”字伟大人物。而这些现代意味的称谓尚未发明,孔子的名字也尚未走向全世界的时候,中国人对孔子共有的称谓是圣人。

中国汉字在创造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了圣人超乎寻常的期待。繁体字的“聖”为上下结构,上部左边的“耳”代表兼听则明,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或者“道”,上部右边的“口”代表开口能言,能够向其他人讲解、宣传真理或者引导人们领悟“道”,下部的“王”则是对“内圣外王”思想的浓缩:一个智慧、道德修为超凡入圣的人,必定会成为令人敬仰、统帅万众的“王”。

“圣人”是一个在很多文化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概念,含义是很丰富的。但简而言之,“圣人”就是指道德高尚、智慧高超,人格和才干远超“常人”或“俗人”,并趋于完美的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圣人”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孔子的专称。

孔子是圣人还是神仙,孔子为什么不是圣人(1)

除过“大成至圣先师”这样的学术称号,孔子也在历朝历代被追赠过很多爵位,最高爵位是西夏仁宗年间,西夏皇帝封孔子为“文宣帝”。而鲜为人知的是,孔子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成神,成为了中国神仙体系里的特殊成员,并传播出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事迹。

从历史的实际看,孔子终其一生,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创办了私人学校,让普通民众有了享受教育的权利和可能性。在他所有伟大的思想贡献建立的前提是——他是一个教师。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虽然在列国之间苦苦奔波,但他创立的思想并不被当时的诸侯国君主所接受。好在他在奔走之时,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弟子;他的奔走,也相当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播种机,让儒家思想随着他的脚印遍地生根。

孔子去世后,他的思想光芒逐渐绽放,他的个人地位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到了西汉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司马迁第一个尊孔子为“至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空前凸显。

孔子是圣人还是神仙,孔子为什么不是圣人(2)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为了颂扬孔子,就开始传言孔子身上体现的“神迹”。他们认为,孔子受命于天,在继周朝之后,创立了一个没有朝代、没有帝王的历史纪元,而孔子本人则是一个“素王”。所谓“素王”也就“无冕之王”,虽然没有冠冕,没有宫阙,但却是人间实实在在的帝王。

为了证明这个说法言之有据,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们解释说,孔子是前来人间的一个神祇,他当年编修《春秋》,其本意并非为鲁国树碑立传,而是以王者的身份代天立法。孔子也早已预知在他死后的300年左右会有一个汉朝。他编修《春秋》的时候,就是要把上天所要实现的政治理念或者意志,贯穿在《春秋》这部书里,以便到了汉朝到来的时候,让届时的君王有所遵循。

孔子“成神”的说法到了民间,就变得更加神秘和奇幻。在民间传说里,孔子在天庭位列仙班,是与太上老君、如来等平起平坐的大仙,有着强悍的神通和法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兵器金箍棒的重量是一万三千五百斤,这个重量已经相当骇人了,但孙悟空使用起来却轻松自如。但就是这样一个力大无比,具有通天彻地之能的孙悟空,在面对孔子的法器的时候,却是丝毫无招架之力。

孔子是圣人还是神仙,孔子为什么不是圣人(3)

三界中唯一能压制孙悟空的是如来的五行山,但孔子的法器似乎比五行山还要沉重。孔子的唯一或者说最为强悍的法器是一支毛笔,当那支小小的毛笔放在齐天大圣头顶的时候,齐天大圣只能跪地求饶,丝毫动弹不得。当然,民间编造孔子的这个神通,也应该是为了表达某种文化意味。

孔子是后世所有文人或者儒者的祖师,文人吃饭的工具是笔,文人表达思想或者立身处世,依赖的依然是手中的笔。当年的孔子用一支毛笔,让世上的忠奸善恶有了分类和褒贬,也就意味着后世的文人也拥有“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生死存亡,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毁誉忠奸”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精神力量,但也可以沉重到如举山岳。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理解,则表达着人们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

但孔子在神坛上并未待太久。到了东汉初年,也就是公元一世纪初的时候,孔子的学术继承人里,崇尚理性的流派逐渐占了上风。这些儒家弟子不再继续“神化”孔子,而逐渐以对儒家思想内涵的深刻诠释和丰富,让孔子逐渐回归“先师”和“圣人”的岗位。明朝中后叶的时候,孔子的称谓逐渐稳定为“至圣先师”,一些玄虚、神秘的称号被人们所抛弃。有趣的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孔子“成神”又一度风靡,不过很快就迎来了清朝灭亡,封建统治彻底覆灭,孔子成神说也就从此无疾而终了。

孔子是圣人还是神仙,孔子为什么不是圣人(4)

孔子非常推崇和怀念周朝这个时代,孔子本人也自认自己继承了周朝及其以前的思想智慧,他穷尽一生精力所做的就是对周朝德治思想的复兴。所以,孔子一直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自认自己并未创造一个新的学派,只是对前人思想的挖掘和继承。而事实上,他所谓的“述而不作”其实是对古代文化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并由此建立了一个深刻而系统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深远而广泛的文明传统。这个思想贡献和社会效应,使他至今无愧于“至圣先师”的称号。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读者朋友订阅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谅解,联系必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