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20年自春至夏
灾种:干旱
灾情:受灾317个县,灾民2500万人,死50万人。
20世纪以来,发生于中国北方最严重的旱灾事件,莫过于1920年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的大旱。据当时的记载,“赤地千里,遍野颗粒无收”,使北方五省人民遭受了巨大痛苦。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旱灾造成的灾民2500万!
2000万人坐以待毙茫茫北方原野,戾气郁结,地干物燥,几乎占大陆四分之一的国土,仿佛被置于巨大的火炉之上,小小火种便可燃成燎原野火。1920年的春天过后,本应有较多降水的夏季,雨水仍然十分稀少,就是到了秋天也没下过一场透雨,大旱悄悄地降临到了人们的头上。
老天爷开的这个玩笑,似乎开得太过分了。我国是受季风影响的国家,雨带一般出现在夏季风的前沿。若雨季来得迟,雨带又很弱,雨季降水很少,华北地区就可能出现三季连旱的现象。1920年,华北大地的干旱就是这样形成的,极其严重。
从河北、山西、陕西到河南,山东的降水量逐渐减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其中河北东部地区的沧县、北部地区的张家口一带年降水量更少,一般不足200毫米。在正常年景,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陕西的南部和山西的南部年降水量一般在600―800毫米之间,个别地区在1000毫米以上。1920年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降水量相比偏少20%一70%。农作物生长季内(5月一9月)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0%一70%。旱区内不少河流干涸,土壤墒情很差,相对土壤湿度一般在10%以下,有的地区只有5%。
据当时各地县志的记载:
北京:京畿一带麦收欠薄,逐县、房山、固安、大兴、宛平、通县、昌平等10余县忍饥待食者不下10余万丁口。
河北:蓟县:旱,飞蝗。武清:数月末得透雨。
天津:旱象已成,虫灾又出现,农田迄今不能耕种。静海:北乡一带20余村,向恃河水,田水为生,在岁业经干涸,乡民断绝生路。宝坻:大风刮了3天3夜,春耕后表土刮去。沧县、南皮、献县、枣强、望都、清苑、完县、高阳、景县、高邑、井陉、无极、元氏、晋县、南宫、邢台等地方是年大旱,田禾尽枯,食粮价贵,米珠薪桂、哀鸿遍野。
河南:修武、辉县、新乡、安阳、内黄、原阳、封丘、清丰、原阳、长垣、灵宝、陕县、卢氏、渑池、新安、荥阳、密县、济源、确山、浙川、内乡、镇平、方城、唐河等均大旱,谷粒未收,人多饥饿,流离转徙,饿殍载道。
山东:桓台、临淄、博兴、泰安、东平、临朐、德县、阳信、定陶、清平、莘县、临清、朝城、沾化、菏泽、诸城等县春夏大旱,赤地无禾,人食草根树皮为生。
山西:榆次、榆社、阳曲、平遥、介休、太原、太谷、文水、孝义、崞县、忻县、昔阳、黎城、晋城、长治等地:5至7月大旱,颗粒无收。
1920年中国北方的干旱,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波及湖北、江苏、辽宁和吉林。
干旱的中心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一带。这次旱灾是百年未遇的,这种大面积的持久干旱,对完全靠天吃饭的中国农业和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作为农业大省,每年的降水量对作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小米和高粱等。其中冬小麦和春玉米在生长期间大约需水400―500毫升,棉花全生育需水550―650毫升。即使在正常的年份,这些地区的降水也不能满足多数农作物全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1920年的降水不仅远不能满足各种农作物全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降水量更差一大截。
就拿北京地区来说,春玉米、棉化生长发育关键时期(7―8月)降水只有170.7毫米,由于严重缺水,遍野漠漠,寸草不见,树枯、叶*景象几乎遍及了北方数省。
陕西:地处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是中国干旱多灾的省份之一,历史上旱灾频发。1920年春末,旱象初起,全省几乎所有县区滴雨未降,夏粮绝收,秋粮未能下种,连续两季颗粒未收。成千上万的饥民,在田野上搜寻草根、树皮充饥。很多人四处拣集鸟粪,用水淘洗之后,挑食其中未完全消化的粮食颗粒。“自冬至今将榆桐各树皮暨麻根,已经剥尽,十室九空,贫富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