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一早,市民秦浩在妻子的陪伴下来到市内一家医院。“大夫,我最近心脏觉得不舒服,胸闷,还没啥食欲,我是不是得啥病了?”听了秦浩的话,医生给他做了系统检查,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可他一再坚称自己不舒服,于是,医生建议他到心理科就诊。
当日14点,在宾馆社区辖区内一处卡点,一位中年人正在和社区值守的工作人员争执,情绪有些激动,临走时还踹了一下卡点的桌子。“我们啥都没说啊,他要出去,我们照例核查出入卡,他就生气了,我们解释也不听。”看着中年人远去的背影,工作人员一脸无奈。记者从不少社区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这样的市民不在少数。
丹东市第三医院副院长曹天忠告诉记者,有类似表现的市民,是出现了应激反应。
一般情况下,人的应激反应是下意识的,包括两个方面:躯体反应和心理反应。应激反应有时会投射到躯体,我们以为是躯体反应,但实际上是心理反应。应激反应在情绪方面的症状包括恐慌、焦虑、消极、愤怒等。“上面这两个例子,说明受疫情影响,这些人的承受能力在下降。”曹天忠说。
在日常生活中,应激反应无处不在。但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系统存在一种平衡机制,用来代谢外界事物对身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因此,大多数人平时是没有应激反应的。“疫情期间,人出现应激反应是暂时性的。”曹天忠说,绝大多数人在疫情结束后,通过运动、休闲、娱乐等方式,或者通过工作、学习,可以实现自我修复。
“要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自己的应激反应,调节自己的情绪。”曹天忠建议,从权威渠道了解疫情信息,保持客观、积极的心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适度运动、与家人多沟通、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避免情绪上的波动。
3月10日下午,在市第三医院失眠治疗中心门诊,一位小伙子正坐在主任高峰面前。挂号单上写的症状是失眠。只见小伙子一脸焦虑,说话语速飞快,双手一会儿握拳,一会放在裤兜里,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细问之下才知道,小伙子每天睡觉前都会产生不安感,为疫情担心焦虑,甚至会暗示自己“今天一定还睡不好觉”。
“因为应激反应引起失眠的病人,最近也略有增加,如何解决疫情期间的失眠,也是市民需要关注的问题。”高峰说,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而持续失眠会造成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招致各类感染性病原体的入侵。
高峰表示,药物治疗是解决失眠问题的一方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是预防应激反应的关键。要树立生物钟概念,睡前不要过多地看手机、电脑。此外可以尝试建立条件反射机制,比如把睡眠和刷牙洗脸建立一种条件反射关系,每天洗漱后半小时就上床准备睡觉。也可以把平时没有时间完成的事情,在疫情期间做一个系统规划,比如写字、写日记等。“还有就是我们要多笑一笑,看看喜剧片、喜欢的动画片,听听舒缓的音乐等,保持轻松愉悦的心境,对于改善睡眠也是有益的。”高峰说。 记者 戚文
信源:丹东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