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难》里有个故事叫“智子疑邻”。
在假设作者韩非子讲述的是真事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文几个细节的抽丝剥茧(欢迎出门左转,看本人拙作《庚子杂说——揭开“智子疑邻”的幕后真相(情节篇)》),大致推理出了一些细节。对原文的简单描述进行了一定的丰富。
故事的原文是: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结合推断的细节,大概翻译过来就是,宋国有个人是平民中的养殖小能手,家里牛马较多,然后被认为富有,然后一天下大雨,院子的土墙被浇塌了一段。此人的儿子就说:“如果不赶紧把墙筑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的。”然后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此人就简单维护一下,准备天晴再继续维修,但是没想到当天夜里就来了贼人,把他养的马给偷走了,造成了巨大损失。最后富人一家就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盗贼就是隔壁那个老人。
那么这个案子的真实凶手到底是谁呢?韩非子没有告诉我们,一来因为他不需要对这个拿来论证别的内容的事情过多阐述。二来实在太占地方了,当时写字可得惜字如金,毕竟字写在丝帛上太贵,写在竹简上又太沉不方便,多写十多个字,就是一根简。
那我们只能拿出科学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还好故事情节不太复杂,算是一个简单的案子。
第一步,来对案件进行一下定性。由于总体的情节十分简单,宋国的一家富人,由于院子的墙被雨水浇塌,导致被盗贼在夜间偷盗走财物,所以整个案子就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
此事实由于是作者陈述性的表达,且当时并不存在今天普遍存在的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等业务,所以基本可以确定事件结果的真实性,并排除当事人报假案件以骗取保险的情况。
第二步,案件的当事人都是谁?从故事之中看到的,只有三个人,即富人、富人的儿子和邻居的老人。但是不能简单只看字面,因为这明显分属于两个相邻的家庭,后面也提到了“其家”这个词,说明富人一家人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可推论事件相关的直接当事人其实是包括富人和邻居两家人。
那么当事人中,案件的原告及被害人肯定就是富人本人。由于被盗结果的现实存在,其承受的巨大损失是真实的,那么他作为原告和苦主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可以直接排除监守自盗、骗取保险等作案嫌疑。
第三步,案件的嫌疑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其中最可疑的当然就是邻居的老者。综合诸多因素,富人对他的怀疑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合理的。
首先是信息的因素。春秋战国的那个时代,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新闻媒体,不可能出现像现在城市中的这种样子,下水道堵了没一会儿,关于问责的、互喷的、正能量的各类新闻报道就满天飞的情况。所以一户人家墙塌了的事实,在一天之内能够传播的人群是有限的。
我们设想一下,最多也不过是一村之中的人们知道如此情况。而考虑到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下的平均粮食亩产,也可以知道村子的规模不会很大。而邻居则明显就具备这样的信息优势,并且明显的体现在了故事之中,他竟然还出现在了犯罪现场,当然是在案发前,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