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是中国诗词传统其中一种主要的风格,起源来自陶渊明诗作,用闲心观察自然万物,抒发个人感情:又或公退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 —白居易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陶渊明
白居易首先提出“闲适”这个概念,相对主流为政治而发的讽喻诗传统。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古代社会一种社会文化交流工具。
而陶渊明则开拓了退隐田园的世界,所写的诗歌可以无关政治,自成一格,文成法立,文学风格是大文学家所创造。
东坡极爱陶渊明,终其一生和了一百多首陶诗,但是除了和陶诗,我们在东坡最出名的作品,很难看得出东坡、陶渊明的相似之处。
不过,其实东坡在“闲“方面很有陶渊明的精神,就如他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适,首重内心之闲。不少人即使有多余的时间,但面对世间万物,都做不了心灵的放松。这是一种精神境界,文学家把这种心闲的境界呈现在文学作品,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