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你分不清事是谁的的时候,你就无法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
而没有合适的距离,你就无法与对方进行正面对话。
没有正面的对话,何来有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
当然,分清谁的事,不是让你对一切事物冷漠,只考虑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父母教育孩子是必然的,你得为他提供适当的物质保证、关爱呵护、安全保障等。
但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属物,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那就是父母替孩子做来本该他自己做的事。
这就像是黑与白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个供你们交互的过渡地带。
你在这个过渡带内友善的往前,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和谐,但如果你带着控制和批判的目的,那么就会让对方感到反感。
一位网友说,自己的妻子婚外情,他选择了离婚,孩子归他。
女方冠冕堂皇地跟他说:“你和孩子受到影响,那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
这就是典型的不负责任。
分清谁的事,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入口,并非最终目标。只有先走好了这一步,我们才有可能在后面的步伐中越走越稳当。
边界感是成年人最好的教养
做好自己的事,别擅自插手别人的事。这是社交中不成文的规则。
这就跟我们时常所讲的“边界感”大相径庭。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提出:
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一般人觉得边界感是两个人画一条很清楚的三八线。
但实际上,真正的边界感是树立在内心深处的,是不会受外界影响而让自己跑偏的。从长远来看,有边界感的人活得也会更加舒服。
生活中,更多人关注到的可能是“边界”二字,其实,我们也不该忽略“感”的重要性。
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觉。两个人相处,如果一方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那么就说明另一方有越界的嫌疑。
还有些人,喜欢把自己没有边界感,标榜为性情中人。
谢娜,想必很多人都认识,她主持快本十几年,人确实红,但黑料也多。大大咧咧的性格让喜欢她的人很喜欢,讨厌她的人又讨厌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