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最终成型于明朝中后期。据《旧唐书》记载,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阿拉伯帝国)特遣使节抵达长安,主动与唐朝通好。史料记载,大食使节来访多达37次,官方来往可谓紧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批操着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商人来到中国,从事商业和贸易活动。不过一直以来,他们均被视为外国侨民(“蕃客”)。
阿拉伯帝国
到了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大批操波斯文的中亚穆斯林跟随蒙古军队来到中国并定居了下来,“成为元朝属民”,他们就是元朝史料中的“回回”。到了明朝,回回开始本土化,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回族。
拓展阅读:
明朝《贡狮图》中的回回人
基于语言角度看,不同时期的“回回文”,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 唐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可称之为当时的“回回文”;
- 元朝和明朝前期,波斯文可视为“回回文”;
- 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回回人的“本土化”,新的“拼音”文字“小经”,成为了“回回文”的代称。
何谓“小经”?简单地说,就是当时的回回人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文字。换言之,“回文”从阿拉伯语到波斯语,再到“小经”的转变,“严格”对应了回族母语从阿拉伯语转变为汉语的历程。
蒲寿庚(1205—1290)的祖先就是阿拉伯人
1)“回回文”的奇幻漂流前面提到,唐朝与大食保持着比较密切的政治和商业交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善于经商的阿拉伯商人慕名来中国经商;在宋朝,阿拉伯商人的活动更加频繁,从当时阿拉伯商人留下的墓碑记录来看,他们大多使用阿拉伯语。
在蒙古汗国和元朝,大量波斯人和深受波斯文化浸染的中亚穆斯林们在中国定居了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或善于经商,或善于领兵打仗,或善于理财,或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汉人”和“南人”。
因此,作为回回人母语的波斯语,不仅是元朝重要的“外交语言”,并具备了和蒙古语、汉语一样的地位。(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