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麻里城遗址
3)“小经”通行的几个原因“小经”之所以能在回族中间流行,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穆斯林自古以来就有进清真寺学习宗教常识的传统。在过去,回回人为了学习伊斯兰经典,必须系统掌握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自明朝中后期“全面汉化”后,只有极少部分回族知识分子精通阿拉伯语或波斯语。
不过,基于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在当时依然有很多回族人,初步学习并掌握了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拼写规则。因此,显示没有别的文字做记录语言时,他们就轻车熟路地使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来拼写汉语——这无疑是“小经”文字出现的重大契机之一。
遍布世界的穆斯林商人
其次,汉文表意不表音,笔画繁多,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文字之一。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相比,学习汉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因此,明清时期的回族人,尽管都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汉语,但在“大分散、小集中、对外交流不密切”的格局中,普通回族人更倾向于使用更为熟悉的“小经”进行交流。
第三,在古代中国,普通百姓的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封建王朝,不识字算不上是一件丢人的事。对于处于平民阶层的回族人而言,不识汉字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不大,只要懂“小经”就基本上能搞定所有事情了。
穆斯林学者形象
第四,对汉文化的排斥心态。清朝时期,因为历史遗留原因,西北回民和清政府的关系并不亲密。因此,他们对统治阶层所倡导的汉文化,一直抱有排斥和抵制的心理。据说当时的伊斯兰教长们甚至坦言,“学汉文是叛教”(拓展阅读:)
于是,在西北的回民群体中,曾产生过大规模的反汉文化的浪潮,即便是学习汉字都会被视为“叛教行为”。因此,在没有正式文字做交流工具的情况下,“小经”自然就成了唯一可用的文字工具。
黄土高原
第五,穆斯林的“经文情结”。在伊斯兰文化体系中,阿拉伯语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语言”。虽然经过数世纪的变迁,阿拉伯语早已不再是中国回族的母语,但依然有部分回族人对阿拉伯文“心存敬畏”,甚至认为“只有阿拉伯语的经典,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经”。
回过头看,“小经”尽管拼写的都是汉语词汇,但毕竟保留着阿拉伯文的外形。因此,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宗教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