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 给所有人上了一堂深刻的“健康教育课” 推广公筷公勺 又一次“火”了起来 来自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的数据显示 目前全市已有2.5万多家餐厅 表示要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92%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 话匣妹也到现场做了一番了解 这里是南京西路上的老字号 梅陇镇酒家
工作日中午时分
四位聚餐的老人点了七八个菜
每只餐盘里都有一把公勺或一副公筷
老人们说,他们多年来经常来这里小聚,提供公筷公勺是餐厅的老规矩了,多年来一直如此。这次疫情,更促使他们养成好习惯,“我们老夫妻两个在家里也用公筷!”
当然,顾客对于公筷公勺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在澳门路上的一家餐厅里,客人面对服务员主动拿来的公筷表示谢绝:“他们拿给我们的,我们说我们不要,我们都是家里人。”
从减少疾病传播的角度来说,推行公筷公勺,势在必行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推行使用公筷公勺的一个契机
但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文化观念,又决定了这件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怎样将推广公筷公勺进行到底?
话匣妹经过多方采访
认为至少有这么几条可以先做起来
让公筷长得“与众不同”
围绕怎样推广公筷公勺,上海市政协120多位委员近日递交了联名提案。提案参与者、上海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与展示设计研究所所长吴悦观察到,虽然现在上海有一些餐饮单位已经提供了公筷,但是它与就餐者各自使用的筷子是一样的,用着用着就容易混淆起来:“所以在这次我就提出来,公筷长度、粗细、材质和颜色等,要区别于普通就餐者使用的筷子。”
这个想法和市市场监管局不谋而合。据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刘文涛介绍,他们正在制订一份公筷公勺以及分餐制的地方标准,本月底就将行文发布,其中就会规定公筷的形制要区别于其它筷子,“就更加细化,更加明确。”
变“应顾客要求提供”为“必须提供”
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并写进法条中,上海并不是从头开始。2017年《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修订时,就首次把“公筷公勺”写进了条例中,提出“餐饮单位应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公筷公勺”。
参与整个修订过程的市政协委员张磊,长期在食品监管领域工作,在今年市政协联名提案中,他进一步提出,可以把条例中“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这几个字去掉:“由原来的一个可以说是半强制的这么一个规定,向强制性地要求餐饮单位主动地、积极地向消费者提供公筷和公勺方向进行努力。”
立法之后,监管也要跟上。市政协委员吴悦认为,市场监管部门要负责对餐饮行业经营场所公筷使用情况的监督执法,卫健委则负责各级各类非营业场所的监督执法,包括企事业单位的食堂等等。
宣传宣传再宣传
法规完备就万事大吉了吗?
梅龙镇酒家餐厅部经理王洪峰实话实说:尽管提供公筷公勺多年前就纳入他们的服务流程,但这次疫情发生前,使用公筷公勺的顾客大概只有一半左右:“我们可以在餐厅里贴一些小的贴士,用公勺公筷。至于他用还是不用,你如果跟人家提醒,他觉得你矫情,看不起他,对我们生意会有影响的。”
要让消费者主动拿起公筷,关键还是要让健康的生活观念深入人心。为此,市政协在这次的联名提案中特别提出,各级学校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并纳入到相应课程中。“从娃娃抓起”更有利于形成自觉习惯,还会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推动整个家庭使用公筷公勺。
话匣妹还了解到,最近有的餐厅采用“用公筷积分翻倍”,鼓励顾客使用公筷公勺,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呢!
编辑:山巍 责任编辑:金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