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乐舞与汉代乐舞的特点,谈谈对古代乐舞的认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1 22:52:39

这个时期,古琴在士的阶层中得到广泛流传,“士无故不彻琴瑟”。他们都把古琴作为六种必学的文化课目“六艺”之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仅长于演奏或爱好“相和歌”等所谓“郑声”,而且还会作曲。这方面东汉初年的桓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人物。桓谭既“善音律”,又很会弹琴。他在《新论》一书中极力称赞“郑声”,说“控揭(雅乐)不如流郑之乐”。他还公开声称,不愿弹先秦以来的“雅操”,而要弹所谓“新弄”。史*载,东汉初,刘秀刚当皇帝,曾下令广征贤才。有个人叫宋弘,把桓谭介绍给刘秀。陈秀接见桓谭,委任桓谭当“给事中”的小官,并叫桓谭弹琴。据说桓谭“奏其繁声”,弹了一些民间乐曲或根据民间乐曲改编的琴曲。刘秀听了很高兴,当场叫桓谭参加宴会。这件事却触怒了宋弘。他等桓谭回家以后,就派人把桓谭叫到他家,当面训斥桓谭,说不应在皇帝面前“数进郑声”,并进行威胁,不准他再弹。后来,有一次光武帝刘秀在举行宴会时,又叫桓谭弹琴。桓谭听后,顿失常态。皇帝刘秀很奇怪,问宋弘是怎么回事?宋弘就讲了必须崇雅复古的大道理。结果皇帝刘秀听信了宋弘的话,辙去了桓谭的官职(晋·袁宏《后汉纪》)。这个故事,虽以宋弘的胜利结束,然而事实上在“士”的阶层中爱好“郑声”之风并没有减弱,相反还日益炽烈。有的人利用民间“相和歌”的形式和素材,创作了一些琴曲,如汉末蔡邕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魏末嵇康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以及无名氏的《神人畅》、《流水》、《幽兰》、《古风操》等等。尤其是在汉代末年,出现了一直到现在都流传的著名琴曲《广陵散》。

周代乐舞与汉代乐舞的特点,谈谈对古代乐舞的认识(13)

琴曲《广陵散》的庞大结构与深刻的哲理性,被后世誉为“曲之师长”,它隐含了反叛精神、悲愤激越的情绪和戈矛*伐的气势,为后世琴家所推崇。当然,也还有许多经典琴曲,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阮籍的《酒狂》等曲,都是在这时期产生和流传的,是我国最早留存的琴曲古谱。从该谱中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说明当时的七弦琴音乐实际上已用了纯律音阶。

周代乐舞与汉代乐舞的特点,谈谈对古代乐舞的认识(14)

由于文人喜爱古琴,并参与琴曲的创作、整理与研究,故而古琴逐渐为文人的代表性乐器,同时作为文人有修养、高洁秉性的象征。在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人琴家,如: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鼻祖)、桓谭(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蔡邕(133年—192年,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通经史、善辞赋)、蔡琰(别名蔡文姬,汉末三国时期女性文学家、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与书法)、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三国时期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音乐家、“竹林七贤”之首)等等。

古琴作为中国文人的象征,得到文人的推崇,古人谈古必有古琴,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会演奏古琴,是文人“琴、棋、书、画”修养体现的第一位。从先秦起古琴为乐工所奏乐器,而从汉代开始,便成为文人普遍喜爱的乐器了。

六、乐器种类

从秦至汉,这时期的乐器有以下几种:1.琴,是古代重要的乐器、其形制从周代的五弦,至汉代的逐渐定型为“七弦十三徽”,且有“攫(juc)”、“援”、“摽(biao)”、“拂“等各种不同的演奏手法;2.箜篌,有卧箜篌和竖箜篌之分;3.琵琶,在汉代及以后有不同的形制:①弦鼗(亦称琴琵琶),它是由货郎儿叫卖拿的“拨浪鼓”(鼗鼓)形制的发展而成,将拨浪鼓摇柄朝上、装上几根弦,成为简单的弹拨乐器(傅玄《琵琶赋》“序”);②汉琵琶(由于魏晋间名人阮咸弹得最好,故又称阮咸,简称软),即有四根弦、十二拄的弹拨乐器(傅玄《琵琶赋》“序”);

周代乐舞与汉代乐舞的特点,谈谈对古代乐舞的认识(15)

③曲项琵琶,曲项,四弦梨形共鸣箱,源于古波斯,原名“barbat,后传入我国;④五弦琵琶,直颈,五弦,体型比曲项琵琶略瘦,随天竺乐传入我国;4.笳,也称胡笳,卷芦叶为之(《文献通义》);5.角,最初为牛角,后发展成用竹、木、铜制成。有两种:一种长五尺,形如竹筒,体细,末梢大;另一种长二尺,形如牛角(《旧唐书·音乐志》及《文献通考》)。这种乐器由西城传至中原;6.铜鼓,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平置于地敲鼓,或侧悬于架击之,据学者研究,它可当古代军队里使用的饭锅用,可做乐器;7.锣,铜制,大小不等,从西域传来。6世纪已在中原使用。

七、乐律乐人

西汉时期在律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其中乐律学家京房(公元前77—37年)的三分损益六十律(推律自定为京氏),已大体能解决从仲吕再生黄钟回到本律的问题,但因律数太多,难于付诸音乐实践。而京房提出的“竹声不可以度调”的理论却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

周代乐舞与汉代乐舞的特点,谈谈对古代乐舞的认识(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