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雕像
二里头出土的夏代“方格纹铜鼎”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汉书・郊祀志》)
中国历史上,器型沉雄厚实,饕餮纹饰神秘的青铜鼎,一向是王权至高无上象征,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礼器领袖和国之重器。
而在汉语中,早已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诚信”等含义的大名鼎鼎、三国鼎立、一言九鼎、定鼎中原等成语词汇,无不彰显着鼎文化曾经的一段鼎盛和辉煌。
一、 大禹铸九鼎的由来和传说。鼎最早是史前时期华夏先人最常见的炊器,基本上为陶土烧制。
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即将大功告成之际,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令九州州牧贡铜,收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并将各地山川奇异之物刻于鼎身。以九鼎象征九州,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此后,象征天下一统的九鼎遂成中国的代名词。
由于有了禹铸九鼎九州一统的象征含义,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逐渐升华为传国重器。
到了公元前21世纪大禹儿子启开创的夏代,青铜鼎逐渐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礼器,成为国家政权、王权至上的象征,该传统甚至承袭了数千年。鼎在则国盛,国灭则鼎迁,由此反复易手,争夺不已。
大禹铸造九鼎,很可能在历史上由来已久、真实存在过。因为西周初期的文献便有“九鼎”的详细记载。
“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 (《逸周书・克殷篇》)
在其后出现的古代典籍《左传》,第一次把九鼎和夏朝联系在了一起。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左传・宣公三年》)
再往后的《史记》、《汉书》也把大禹与铸九鼎联系在了一起。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史记·封禅书》)
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是王朝统一天下的标志,是王朝至高无上的象征。定鼎,即标志国家建立和国都所在。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左传・桓公二年》)
铸有“成周”(洛邑)金文字样的成周鼎
夏商周三代在用鼎礼仪制度上,存在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到了西周,则以列鼎制度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东周以来,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从西周时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为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进而陪臣执国命。反映在用鼎制度上便是贵族阶层对鼎制的逐级僭越,此种僭礼行为最终导致整个用鼎礼制的彻底崩溃。
史*载,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之际,九鼎已不知下落。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