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云南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世居的少数民族超过25个,由此云南民歌理应包括各个民族的歌谣。然而时至今日,云南范围内仍用本族或地区语言吟唱的民歌在逐渐减少。因为环境闭塞,交通不畅等原因,一些山区的民歌还来不及采录就自然消亡了。也有一些传统少数民族区域由于经贸往来,语言音律逐渐被主流同化,谣诵的古音调已不可考,如德昂族,拉祜族;有的则由于年代久远,不得不使用汉字给传统歌谣注音,民歌的活音已变成符号,如仫佬族,毛南族。
所以现在一般说起云南民歌,大多是指用汉语或地方官话吟唱的民歌。虽然借助汉字,但也包涵了很多少数民族民歌。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云南兴起了民间音乐抢救整理运动,很多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被记录下来,根据原始歌词大意,作汉字词以保存和传播。当然也有例外,云南不少少数民族仍保有本土语言的歌谣,并仍在民间传唱,如白族,纳西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有人口数量稳定的聚居区,文化保存完好。
下面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与民歌相关的项目,引用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昆明调
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昆明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男女情爱、家乡风光、历史、地理、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趣闻。昆明调曲目繁多,流传较广的有耍山调、猜调、大河涨水沙浪沙、拈鱼、赶马调、送郎调、放马山歌以及东门腔、西门腔、草海腔等。曲中常出现“垛句”,民间称为“垛叶子”,音调近乎说唱,有的似快速“绕口令”,好的歌手每唱到此,会得到观众满堂喝彩。猜调是昆明调的典型曲调之一,以56种事物相互猜答,想象力丰富,令人拍案叫绝。
彝族海菜腔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特有的民歌品种,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落。民间至今流传着一些与海菜腔有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如传统的异龙湖“二月初十赛歌会”上,要“跳弦”(烟盒舞)和进行“唱曲子”(海菜腔)比赛等。海菜腔通常由一至二人领唱,众人(三人以上)帮腔,一般是男女对唱。海菜腔音域跨度极大,一个老练的民间歌手在演唱海菜腔时,会巧妙地交替运用真假嗓,音色尖亮,优美自然。由于历史上彝汉文化的交融,现在民间演唱海菜腔基本上以汉语为主。
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及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云县、永德、双江、施甸、墨江等县。勐海县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等地的布朗族民歌称为“布朗调”,有5种基本曲调:“索”、“甚”、“拽”、“宰”和“团曼”。过去,不会弹琴唱情歌,往往难寻配偶,所以布朗人还有“歌为媒”之说。目前,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年青人中开始出现用布朗语唱汉族流行歌曲的现象,很多年轻人不再学习布朗四弦琴的弹奏。另外,布朗族女子在婚后不能在公共场合演唱的传统习俗,也使女歌手的传承和培养受到限制。
普米族四弦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