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成学长兄属画,即请正可。三十三年(1944年)春初,寿于云和” 映入眼帘的跋文,短短几个字,却引出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天寿的过往点滴。在今年北京银座十周年拍卖中,潘天寿的《松荫观瀑》引发众多藏家关注。
1937年抗战爆发,打破了国立艺专昔日的宁静,一众师生避战西迁,潘天寿随学校迁址辗转各省。1942年,浙江省政府一路迁址,继遂昌、松阳沦陷后于8月迁往云和县。1943年初暑,东南联合大学合并英士大学迁至云和,潘天寿时任艺术教育系图工组主任。直至1944年赴重庆前,潘天寿与余绍宋、顾西林、阮毅成(此件拍品上款人)等知识分子在云和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他们通过笔杆,或以诗文,或以书画,宣传抗日救国,激励民众。
这一时期,潘天寿在绘画创作上已然跳脱出“师古人”的困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松荫观瀑》《菊石》《秋酣》《山斋晤谈图》等传世名作均作于此时。
潘天寿(1897-1971) 松荫观瀑
此作远景绘两座岩石,中有瀑布飞泻而下;近景画一苍劲古松,又勾一老者坐于松干上;中景作一呈折线形平远延伸的密林。整体观之,场面恢弘,气势庞大,震人心魄。而远景山瀑与近景老者的大小对比,令人无法代入现实之景,但山石、松树的刻画又十分贴切,是潘天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题画诗“清游最爱梦中山,怪壑奇崖笔外扳。又见水晶帘不卷,从天摇曳到人间。”将作图缘起道出,原是潘公梦中之境,也难怪这奇峰异石水晶帘不似在人间。
作品构图非比寻常,但熟知潘天寿的人一观便能看出是潘天寿的绘画风格,潘天寿构图喜用“方”的饱满和“长”的延伸,也就是画面的“势”,他总能掌控整幅画面的势,无论虚实。吴冠中曾说“大家都说潘老的构图奇突,但他惨淡经营一幅构图,往往是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孕育与推敲才完成。我从他学习时,他还是四十来岁的壮年。那时他创作的构图已令人拜倒。但其后他一直在这些构图的基础上一再创作,不断改进、发展,精益求精或粗益求粗。”画面上下分割,上方架起一巨石,占据近一半尺幅,是为定“势”。
上方石块偏“方”趋于饱满,下方松树偏“长”向外延伸,山石、松树构图均“不完整”,令整幅作品的“势”向外溢。上方右侧山石、下方左侧崖角以及远处的“折线”走势丛林呈三角形,这是因为画面中出现三角形构图,能够活跃画面气氛,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