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帮助孩子理解“边、角、图形”三者间的关联,对他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很有帮助的。
再比如三年级的“时、分、秒的换算”,也是生活和应用题中经常面对的问题。
有些孩子会把“时针”和“分针”记混了,但其实如果耐心看看教材里的示例,再多留心观察家里的钟表,很容易就能够理解“60进制”的概念,搞懂时针和分针的关系了。
可能朋友们会有疑问,教材的内容太基础太简单了,真的需要花时间去看吗?那就让我们再来看一道小学二年级的奥数题。
用0、1、2、3能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
关于这道题的答案,相信朋友们都能列出来,比如123、120、103......但能不能有012、013?
常识会告诉我们,当然不行。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就藏在数学书里 ↓
我们常说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内讨论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0当作最大的数位。而上面例题的解题思路,正是建立在教材中数位的基础概念上。
在我看来,学数学就像建房子,而教材就是那个地基,地基打得好,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
跟着老师的讲课节奏,拿着学校的教材一点点地练好基本功,是我和孩子之间的约定,也是我们的共识:熟练掌握课本里的知识,比一味地追求技巧和难度更加重要。
另外,如果想把基础打扎实了,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的建模思维就非常重要。很多人经常问我,到底什么是建模,其实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就是建模是高阶的思维,等高年级才训练也来得及。但其实建模训练最好的时机就是从学概念的时候开始,只有从最基础开始用模型理解数理关系,到后面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孩子才会更游刃有余。
比如下面这道关于烙饼的问题:
用一个锅烙饼,一次最多能放入2张饼,烙熟一张饼要2分钟(正、反面各1分钟),问烙熟3张饼至少要多少分钟?
假如用“直球式”的思维解题,可能会想:第一次放两张饼,烙两分钟,然后放第三张饼,再烙两分钟,总共四分钟。
但直觉会告诉你: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再想一想呀。
那如果我们把题目转化为模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