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丧回家有什么忌讳,奔丧后回家的忌讳有哪些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18:23:36

虽然中国人讳谈死亡,但总是要经历的。近年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葬礼上的哭声越来越少、越来越弱了。难道是亲人去世,人们不怎么难过了吗?

小时候村里死了人,丧事场面称得上隆重,哭声持续不绝,远远的就可以听到。但现在再有亲人去世,号哭的主要是女人,男的很少哭了,尤其是年轻人。

好像葬礼上没有哭声不太对劲,所以产生了“哭丧人”这个职业。赵本山在演《马大帅》时,有几场戏就是为人哭丧。这在农村其实挺普遍的,长辈死了,子女哭不出来,只好请哭丧人代哭,营造些氛围。

奔丧回家有什么忌讳,奔丧后回家的忌讳有哪些(1)

表情虽然很生动,但并没有眼泪

作为80后,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吧。

记得我七八岁时,外公去世,妈妈带着我渡河奔丧。任凭别人如何哭,我却不知道难过,一滴眼泪也没有,妈妈还骂我不懂事。唉,没办法!

爷爷去世,我正在合肥上大学。当时都没有通知我,后来弟弟告诉我的。我是长房长孙,回到了家,安慰一下奶奶,上一下坟,也没有哭。

前年夏天,爸爸因心肌梗死急速去世。我从贵州赶回去,看着冰棺里父亲,直到办完丧事,同样也没有哭。

我有时在想,我是不是心肠刚硬?还是太冷血了?可是,我这人心理完全没问题,对人也很热情的。

我还想,是不是因为我与爷爷、外公比较疏远?是不是我与爸爸感情很一般?所以他们死了我不难过也就没有哭。好像也不是。因为,我曾经设想过,就是奶奶去世,妈妈去世,我应该会很悲伤,但也不会怎么流泪。可是,明明我非常爱我的奶奶,爱我的妈妈!

实际上,我的妹妹、弟弟也没有流泪。

与高兴、愤怒等一起,悲伤是人及高等动物的基本情绪之一,而痛哭流涕则是悲伤的最高表现了。

悲伤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求以及期望。当我们失去某种东西,或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就会伤心难过。失去生命,这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损失。亲人去世,悲伤难过、号哭流泪就是自然而然的反应了。

同时,悲伤流泪能引发别人的同情,达到个人的意图。小孩子要吃冰淇淋,或者买玩具,大人不同意,他伤心地哭起来,就有很大概率让大人改变主意。

奔丧回家有什么忌讳,奔丧后回家的忌讳有哪些(2)

人的同理心,让我们能理解他人的情绪

如果是一群人都感到悲伤,则会促进人群共同体的建设,提升家族(或集体)的团结与凝聚力。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礼法传统的国度,葬礼就非常重要。在今天,婚礼等可以简省,但葬礼仍然很正式,有很多人参加。

仪式仍在,但哭声比较少了许多。我想可能是社会文化环境变了,当今的人们已不需要通过大哭来表达孝道获得认可。

中国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父母长辈去世,要哭天喊地,哀痛得无以自拔,饭水不进,形容枯稿,能大病一场最好。现在看来很是做作,像是一种表演。真情流露的悲伤应该适可而止。

在人们感到悲伤的时候,脑垂体会分泌一系列的神经递质与激素,对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产生微妙影响。在身心体验上,人在难过得厉害时,一方面可能“无法呼吸(心理上的,不完全等同于生理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心肌搏动失速,引起短暂性的心肌缺氧,从而产生缺氧性疼痛(这就是“心痛”、“心碎”的缘由)。因此,悲伤过度、过久,是有害健康的。

另一方面,葬礼上的哭少减少了,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人能力的增强。

因为,悲伤与“失去”联系在一起,失去一位亲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失去希望,失去依靠,失去劳动力,失去财富。现在,生活水平高了,社会保障健全了,失去亲人悲伤就是悲伤,不会掺杂其他因素。

(这里被迫删去了一段以及一张配图,完整的可以在知乎上看到,唉)

同时,人们也在接受死亡,活到天年,寿尽而终,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为什么要那么悲伤呢?

再说回我自己——

我极少哭,也很少大笑,用心理学的话就是,情绪强度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也与我对心理学的认知与情绪管理有关。

有的人就不一样,情绪很强烈,高兴时手舞足蹈的,悲伤时大声哭泣,恐惧时心跳加速,甚至僵住。这也没什么不好的。

我极少哭,也很少大笑,用心理学的话就是,抽离效应比较明显。

抽离效应,即能迅速从当前的境况中抽身离去,及时控制住的内心与外在表现,不受它的影响。每当我受剧烈情绪影响的时候,我就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它,情绪就被消解了。

这只是我个人的方法。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情绪流动起来,不要压抑它,哭也好笑也好,都是个人生命在展开的表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