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以下照片时,可能会非常惊讶。你可能难以相信这是中国上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日常:人们模仿某一个经典形象,就像时下年轻人玩cosplay;男人和男人在一起拍照常常亲密无间甚至搂搂抱抱;年轻情侣的亲密照,尺度不亚于当下……
《佚名照》用从民间收集来的3万张无主照片展示了一个迥异于我们印象的中国,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摄影(照相)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形成的关系。用编著者晋永权的话说,就是“无数张佚名,反而构建起了一个更大的真实”。
“老照片里旧日的痕迹无处不在,它和真实世界的关系既切合又有距离,甚至有欺骗。”二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淘”出各种老照片的晋永权这样说。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这部由晋永权所编著的书稿的材料,是他购买于旧书、旧货市场的数千张不知像主的相片。“谈不上是收藏,因为老照片太便宜了,甚至两三块钱一张,有时候一百块钱塞给你一堆东西”。驳杂且无序,是这些老照片来到晋永权手里时的共同点。他以从未下过的苦功,来解读数千张“佚名照”,通过这些相片去研究中国摄影史中从来没人关注的部分——平民百姓的日常拍照行为。
1992年,晋永权进入《中国青年报》实习,从此开始了十多年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2009年,他曾花8个月时间写成《红旗照相馆——1956年到1959年中国摄影争辩》一书,探讨这一时期的官方照片问题,引起圈内讨论。紧接着,他又产生疑问:官方之外,是否存在另一个民间的图像世界?
晋永权不是技术型的摄影匠,也不是以忠实记录社会和历史为最高追求的摄影家,而是一位身在摄影,又在摄影之外的研究者。名与实似乎是晋永权一直特别关心的问题。而这一次,照片绝大部分都是佚名的,不知道拍的是谁,不知道拍摄者是谁,也不知道谁曾经拥有。正因没有被拍摄者、拍摄者和持有者的名字,也没有相片内容的明确信息,所以才能进入一种别样的解读:佚名照摆脱了当事者,从而为基于影像本身分析、判断,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大量个案的集中归类进行整体观照提供了可能。他逐渐发现,“无数张佚名,反而构建起了一个更大的真实。”《佚名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摄影(照相)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形成的关系。
在《佚名照》里,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力劳动者到文化人,从平民到军人,从男人到女人,从孩童到老人,从50年代到80年代……身份截然不同的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表现出非常一致的东西:时代之色,时代之光,以及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表现什么?追慕什么?什么符号?单用语词说不清楚。晋永权通过对成百上千的相片分类和比对(互图性)得出多层次、有见地的答案,堪称一部中国百姓照相史稿。
(文中老照片均出自《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