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大英博物院藏
西晋青瓷对书俑,高16.5厘米、长2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二、魏晋时期的墨
墨作为书写材料,出现得较早。半坡遗址中就出现了用黑色和红色进行装饰的彩陶。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人造墨。墨纯黑而粗糙,呈丸状,同时出土的还有用鹅卵石加工而成的长方形砚和研墨石各一,可知当时使用墨的方法,即把墨丸放在砚石上,加水后用磨棒进行碾压研磨,可见这种墨的质地是较为疏松的。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扁形石砚,附有一圆形研石,砚上残留朱、墨额痕迹,同时出土墨丸数枚,表明当时的墨丸仍然不是手持研磨,需要用研石碾压,磨出的墨较粗糙。丸状是因为用胶不多,加上胶的质量不是很高,因此很难把墨丸做得大。墨丸小,就不能用手捉住来研磨。汉代时期砚的种类就很多,有石砚、玉砚、铜砚、陶砚、瓷砚、漆砚、木砚、竹砚等,以圆形和方形为基本样式。
从汉到晋书写载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竹简逐渐被帛纸取代,墨的质量及形式有了重大调整。魏晋时期成为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以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方”的出现为标志,南朝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韦诞的制墨之法:“合墨法: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筛于缸内,筛去草莽,若细沙尘埃。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墨麹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梣,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入水绿色,解胶,又益黑色。可下鸡子白,去黄,五颗。亦以真珠砂一两,麝香一两,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潼溶,见风自解碎。重不得过三二两。墨之大诀如此。宁小不大。”
从韦诞合墨法可知中国古代制墨工艺进入了成熟期,墨的主要成分和制墨方法基本定型:合醇烟、好胶、香料、防腐药等,杵多益善,延续至今,墨由丸状变为挺状。后世虽然有调整,但跟韦诞制墨法没有本质区别。
三、魏晋时期的砚
魏晋时期石砚较为普遍,依然以圆形和方形为基本样式,制作更为精美,西晋傅玄有《砚赋》赞曰:“采阴山之潜朴,简众材之攸宜,即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而陶砚、瓷砚使用渐广,并开始流行,形制上多为圆盘形,砚面不施釉,已不再使用研子,多足,足数三到十六不等,这种多柱足的砚又称为辟雍砚,到唐代都一直流行这一样式。铜砚、银砚、铁砚多为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所用,民间不多见。西域有用瓦砚和竹砚,苏易简《文房四谱》云:“西域无纸笔,但有墨。彼人以墨磨之甚浓,以瓦合或竹节,即其砚也。”总体来说砚的材质丰富多样,以石制为主,陶瓷砚开始流行,端砚、歙砚、洮砚等尚未名世。
三国漆木镶石砚,长23.8厘米、宽13.5厘米、高0.6厘米,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藏
南朝青瓷五足砚,高14厘米、口径22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