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头条素材库
2、法则2: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刻意练习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练习,如果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那就永远都没法进步。
那什么是舒适区呢?舒适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分为3个区,它们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图片由小书斋制作
舒适区:在这个区域,我们处于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事物打交道,而且做的都是自己擅长的事情,所以我们会感觉到舒适、安稳,有安全感。但长期处于舒适区,能学到的东西较少,个人的进步会比较缓慢。
学习区:学习区里面的是我们很少接触的领域,里面有新奇的人事物。身处学习区,我们会因为接触到新事物,学习到新知识,而感到精神上的兴奋,但因为这里有着各种需要学习的未知,心理上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恐慌区:它在认知世界的最外层,在这里区域,会让我们忧虑和恐惧,因为这个区域对于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有那些让我们备受压力的一切事物。
想要成为高手,想要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因为,当我们在舒适区的时候,虽然感觉舒适,但也恰恰因为如此,容易出现“温水煮青蛙”的后果。
例如,从业二十年的医生是不是一定比刚毕业两三年的医生强呢?研究者对世界范围内的医生专家们做过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一些客观绩效指标上,那些从业二三十年的医生,会比那些刚毕业两三年的医生更差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日常的练习中,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没有精进自己的业务。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例如,普通的运动员更愿意练习自己熟悉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高难度动作。久而久之,即使训练时间是相同的,普通运动员做的只是低水平重复,而顶尖运动员会像我们在开篇说AlphaGo, 他们会不断进入自己的学习区。尽管做那些自己没做过的动作,会让自己不适,但每一次突破自己的同时,会带来不断的进化。
图片来自头条素材库
3、法则3:给自己制造及时反馈,得到有效提升在学习真正的刻意练习之前,我常常为自己的刻苦练习而感动。毕竟我常常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埋头学习,就为了学习和成长。可是,后来才发现,我所做的只是低水平勤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花一两年学习的成果,会远远超过一个埋头苦干10年的人。因为刻意练习和低水平勤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有效反馈。
什么是“有效反馈”?就是有人告诉你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善,以及如何有效改善。例如,想提高写作水平。自己埋头写是不行的,因为自身水平有限,难以去评定自己的写作质量。
所以,这种时候有两个选择:要么把写的文章发到公共平台,通过大家的点赞、阅读量等标准去做文章质量的评定;而更好的是:有个写作厉害的导师,告诉自己哪里有不足,哪方面需要提高,水平现状和理想目标的距离有多远,要缩短这段距离的有效举措是什么。
艾利克森在书中提到: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由此可见,反馈对我们的成长进步十分重要。那要如何制造反馈呢?
图片来自头条素材库
第一,给自己找一个优秀的导师。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有欠缺甚至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小孩子,她不会加减乘除,那么即使是1 1这么简单的题目,她也无法判断自己算出来的是对是错。所以,如果这个时候有家长,有老师,就可以给她及时的反馈,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对错,并及时调整。
第二,做自己的导师。现如今,大多数的成年人都需要自学,这时候或许没有导师给予及时反馈,但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例如,有一个学习电影录音艺术专业的小伙伴,他为了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语,选择模仿电影英文对白。每次,当他模仿的时候,都会帮自己录音,然后把录音和电影的原配音做对比,不断地去辨别自己语音语调和电影原音的差距在哪里,让自己不断得到反馈和进步,最后他的配音常常可以以假乱真,这就是反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