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最终归宿,周作人建国后做什么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1 17:28:40

从1949年至1967年,长达18年的时间里,周作人一直过着“寒土”式的生活,人们几乎忘记了他,他的影响力,也几乎在大陆彻底消失了。

而与此同时,周作人还承受着生活上的极度清贫,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期间,他与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感情也遭遇了各种问题。

1960年7月1周作人在日记中写到:

“拟工作因不快而止,似病又发作也。”

周作人所说的“病发作”,是指羽太信子经常性因猜疑等出现的病态的情状。打开周作人晚年的日记,关于记录羽太信子这类“又易作”,“宿疾又发也”,“又狂易大作”,“恶詈”或“独语”,或“语无伦次”等的情况比比皆是,每每此时,周作人都“甚感不快”,“又以不快止”,“不快殊甚”。

周作人还曾在日记中写下了:“真不知好歹”,“虽是病态,然破坏所有感情,不惜破釜沉舟,真‘恶魔’也。”云云,以发泄他无法遏制的不满。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62年4月羽太信子离世。

这年的4月6日,羽太信子病重住院后,独自留在家里的周作人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

“灯下独坐,送住医院的人仍尚未回来,不无寂寞之感。五十余年的情感,尚未为恶詈所消失,念之不觉可怜可叹。”

羽太信子辞世后,周作人虽少了很多烦恼,但也真正体会到了孤独寂寞清冷的滋味。因为文化汉奸的骂名,周作人晚年素无朋友往来。生活上的清苦尚可忍耐,但精神上的寂寞却是最难守。

周作人的最终归宿,周作人建国后做什么了(5)

抱婴孩者为羽太信子

好在,他还有笔,可以偶尔写写画画,但他写下的作品,除了谈鲁迅的几本小册子与翻译的外国作品得以问世,其他一直未能出版。

作为一个曾经受过盛名的文人而言,其痛苦可想而知。

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周作人几乎是被封*了的。仅仅偶尔在海外,他才能听到一丁点关于他自己的评论和评价。周作人对这些分外关注和在意,1965年,他在给鲍耀明的信中说:

“知海外报刊时常提及鄙人,无论是称赞或骂,都很可感,因为这比默*好的多。”

比死更可怕的:是活着被遗忘。晚年活着被划到社会边缘,直至被世人完全遗忘的周作人,不知是否曾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

1966年,一场特殊的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几近被人遗忘的周作人在此间再次被置身于政治漩涡之中。这一年,周作人年已耄耋。

他在惨被抄家后,被撵到一个小棚子里住,期间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第二年,在遭受鞭打后,周作人因不堪侮辱竟在不久后含辱离世了,享年82岁。

作为一个与鲁迅齐名的大文豪,周作人死后竟未引起外界的一丝丝反应。鲁迅、周作人研究者钱理群在讲述周作人死时的情景时说:

“除了家人,没有人向他告别”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家人”,不包括周作人的侄子:鲁迅之子周海婴。

当时,周作人过世后曾给周海婴寄去了讣闻,这一举动显然符合周作人生前的个人意愿。实际上,晚年致力于研究鲁迅的周作人,是抱着想与鲁迅及其后人重修旧好的想法的。

但最终,周作人的这一遗愿没有得到满足。

此时年已38岁的周海婴在权衡考虑再三后,没有出席周作人的追悼会。

这便也意味着:鲁迅与周作人的后代之间终于没有任何往来。

周作人的追悼会冷清至极,后世在评价中曾说:

“这位当年显赫一时的学人、作家,终于在寂寞中结束了他多辱的一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之下,鲁迅的葬礼和周作人的葬礼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1936年,鲁迅先生病逝后,宋庆龄先生亲自主持葬礼,葬礼上为鲁迅抬棺的是巴金、矛盾这样的大佬级人物。

周作人的最终归宿,周作人建国后做什么了(6)

巴金和矛盾

而一路上为鲁迅先生送行的人,光大街上就有10多万人。无论棺木走到哪里,身后的人都会慢慢的跟在灵柩后边.......

鲁迅死后,各种悼念鲁迅的文章更是抢占了各报刊、杂志的封面。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写到:

“鲁迅的葬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座纪念碑,他的葬仪,也可以说是民众对日人的一种示威运动。……所以当时全国所有的刊物,无论哪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印刷品,都充满了哀悼鲁迅的文字。”

相比之下,同是文豪的周作人死后,未免异常清冷了些。但在周作人孤寂告别人世数月后,台北的梁实秋还是写了篇题为《忆岂明老人》的文章,以示怀念,他在文中叹到:

“据悉,岂明老人(周作人先生)已于去年十一月作古。1946 年,周作人被带上国民党首都高等法院。之外,他的学养的风度仍令人怀想而不能自己。他一生淡泊,晚节不终,实在是至堪痛惜而无可原谅之事。”

梁实秋先生对周作人的评价,一度被认为是最中肯、全面的评价。

他的这段话也概括了周作人晚景凄凉的根本原因:晚节不保,说来,周作人之所以沦为汉奸致晚节不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周作人的性格决定的。

和鲁迅相比,周作人的性格明显更显懦弱且缺乏主见。这种性格特点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周作人虽只较鲁迅小四岁,但他却因“长兄如父”思想的影响处处依赖哥哥鲁迅。

周作人上学时的吃穿用度,包括结婚后的部分生活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鲁迅负担的。而他人生中的很多重大决策,包括选择从文等,也都是鲁迅帮忙做出的。

鲁迅的包揽,让周作人很自然地形成了依赖的个性。依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当依赖到一定程度时,在心理学分类上,它就可能导致“依赖型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它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便是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委曲求全,逃避现状。

这类人群一般会选取强悍性格的人作为依赖对象,从这点来看,有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周作人,最初的依赖对象确系鲁迅无疑。但与羽太信子结婚后,周作人的依赖对象在几年后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慢慢由哥哥鲁迅转为了同样性格强悍的妻子羽太信子。

周作人的最终归宿,周作人建国后做什么了(7)

依赖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畏惧、信仰、利益。

周作人对羽太信子的依赖多是建立在“畏惧”和“利益”基础之上的。“利益”不难理解,夫妻的利益从来是一致的,重点来说说周作人对羽太信子的“畏惧”。对妻子畏惧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惧内”。

而周作人的“惧内”是出了名的,周建人曾佐证说:

“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他(周作人)携带家眷回国居住在绍兴时,他们夫妇间有过一次争吵,结果女方歇斯底里症大发作,周作人发愣,而他的郞舅、小姨指着他破口大骂,从此,他不敢再有丝毫‘得罪’。相反,他却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到日本使馆去讲话。”

值得注意的是,周建人提到的事情发生于1911年前后,也就是说此时的周作人就已经非常惧内了,如此一来,周作人在与鲁迅同住八道湾时表现出依赖羽太信子,便也成了情理之中。

那么,周作人对羽太信子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呢?

根据相关佐证,周作人大小事务全部交由羽太信子处理,自己几乎从不插手。对此,鲁迅还曾在日记中对此表达过不满。

周作人的最终归宿,周作人建国后做什么了(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