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期宋梁间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謚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在医药方面,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共730种分类合编并注释,撰成《本草经集注》,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
在方剂学方面,撰有《效验方》、《药总诀》等书,增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
在导引方面,有《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他阐扬道教,开创茅山宗,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蒋兆和绘《陶弘景》
一 山中宰相,国事高参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他的祖父陶隆,好武功,通晓药性。父亲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受这样的家庭熏陶和教养,陶弘景从小聪明好学,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6岁能书写条幅,7岁开始读《四书》、《五经》,作文立意颇新。10岁读葛洪《神仙传》一书,“昼夜研寻”,从此立志学医养生。他对人说:“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15岁著《寻山志》。
陶弘景兴趣广泛,通晓音律,爱好弹琴,写得一手好字,工于草隶书,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19岁时,他长得“神仪明秀,朗目清眉”,可谓才貌双全,齐高帝招聘他为诸王侍读,侍从诸王读书。
此时,陶弘景虽身在朱门,却心向道术,拜孙游岳为师,学习道家符图经法,继而远近博访,游历大洪山、太平山、天台山等地,谒僧访道,学习炼丹术和医药学。
齐高帝对他这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不理解,他特意作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答齐高帝诏):“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是啊,山中能有什麼呢?只有那轻淡飘渺的白云,哪些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其神奇韵真趣。他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他无法让高帝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难以持寄一样。他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谢绝出仕之意。
他的这种寄情山水白云的乐趣,在《答谢中书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齐武帝时期,陶弘景在32岁时被诏为奉朝请。奉朝请是大臣朔望上朝请命于皇帝之意。古代以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南朝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曾增至六百多人,成为官号之一。
当时正值南北混战,朝政昏乱,骨肉相残。陶弘景厌倦这种官场生活,永明十年(493年),37岁时,毅然请求隐退。齐武帝感其至诚,赐以丝帛,敕命所在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
他离开京城的时候,朝廷公卿在征虏亭为他饯行,酒宴规模盛大,送行人的车马阻塞了道路。大家都说,宋、齐以来,没见过这么盛大的送行场面。朝野人士都认为这是一种荣耀。
《琅琊榜》剧照
摆脱官场束缚后,陶弘景一直隐居茅山(即江苏句曲山)华阳洞,修道炼丹,为人治病,著书立说,过着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自号“华阳陶隐居”。
在隐居期间,他常出山游历,寻访妙药,收集验方。他爱施舍,救济穷困,不图名利,具有良医的美德。当时东阳(今浙江金华)郡守沈约,钦佩他的学识和高尚节操,“累书邀之”,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没有接受。后来,沈约去世后,陶弘景作诗悼念: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馀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公元502年,萧衍篡夺了齐朝政权,陶弘景遣弟子奉表,建议改国号为“梁”,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