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大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并设立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初用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09年8月,清政府内务部把北京西北郊一座荒芜的皇家园林清华园拨给学校作为校址,故名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清华学校。1922年4月,曹云祥出任校长,筹备将清华学校升格为大学,成立大学部。在一段时间内,清华学校中形成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足鼎立的局面。曹云祥校长动员胡适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并主持院务。胡适谦辞并推荐说:“非一流学者,不能做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梁启超)、王静安(王国维)、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曹云祥校长像
1925年2月,曹云祥校长聘请留美学者吴宓主持筹建国学研究院。他接受了胡适的建议,很快聘请到著作等身的学界泰斗梁启超、王国维来校任导师,但章太炎拒绝了邀请。后吴宓又聘请到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在聘请陈寅恪时却遇到了不少周折和麻烦。因为陈寅恪尽管留学多年,学贯中西,但却一无学历,二无学位,三无著作,在国内也没有什么声望。但是,吴宓在哈佛大学留学期间,曾与汤用彤、陈寅恪一起,被誉为“哈佛三杰”。他认为陈寅恪“最为学博识精”,极力向曹云祥校长推荐,梁启超也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并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曹云祥终于同意以薪资四百元邀请陈寅恪至国学研究院任导师。
吴宓像
1926年7月7日陈寅恪抵达北京,住在西河沿新宾旅馆。当天吴宓亲往拜访,第二天又亲自接他来清华报到,并安排住在工字厅的西客厅。工字厅是原皇家园林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原名工字殿。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是一个工字故得名。清华初建校时,它是学务处所在地,后来成为学校文化娱乐和交往应酬的中心。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曾在后厅下榻。清华国学研究院继承中国古代书院的办学传统,吸收英国牛津等名校实行导师制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国学人才。36岁的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成为后来人们常常提起的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他们之间惺惺相惜,关系融洽。陈寅恪曾给研究院学生撰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既有对梁启超、王国维的敬重,也有对学生的期望。
吴宓与清华四大导师
三、邂逅知音,满门忠烈
陈寅恪多年在外游学,专心学术,无心考虑个人问题,一直没有婚娶。当时,很多教授住在南院住宅区。不久,陈寅恪也住进南院一号,赵元任与杨步伟夫妇住南院二号,两人相邻。陈家与赵家是世交,陈寅恪平时在赵家“搭伙蹭饭”。杨步伟每天都做出可口的饭菜,还帮陈寅恪料理家务,陈寅恪觉得方便多了。饭后他们常一起聊天,有时王国维也来参加。大师们这种放松式的学术聊天,使他们互有启发,相得益彰。当时已是“大龄”的陈寅恪,连恋爱经历也没有。同事、朋友也很着急。直到其父陈三立警告:如果再不结婚,就直接下聘礼。果然这句话很奏效。陈寅恪接触的西方教育,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很是反感,于是恳求父亲延长时间,以便安排张罗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