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是预期寿命假设。对于未来预期寿命假设,我们亦采用了联合国中性情形假设。其中对男性预期寿命的假设高于育娲人口和人大人发中心,对女性预期寿命的位于中枢偏高的位置,但低于人大人发中心(图22)。不过,我国过往人口预期寿命的上升与发达国家路径基本一致,联合国的假设按照发达国家演变的经验进行估计,其预期寿命的中性假设仍不失公允(图23)。
图22:不同预测对中国预期寿命的假设存在差异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卫健委人发中心,人大人发中心,育娲人口,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3:中国预期寿命演变和联合国假设符合规律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招商银行研究院
三是总和生育率假设。总和生育率假设主导了未来中国人口预测的差异。四套预测的中性情形总和生育率假设差异较大,成为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差异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人大人发中心(2022) > 联合国(2022) > 卫健委人发中心(2023) > 育娲人口(2023) > 招银研究(2024)。其中,联合国假设总和生育率由2021年的1.16逐步波动上升至2050年的1.39;卫健委人发中心假设总和生育率由2022年1.09的水平回升至2030年的1.6并保持;人大人发中心假设总和生育率由2021年的1.6线性波动升至2035年的1.45并保持基本不变;育娲人口的假设更为悲观,总和生育率由2022年1.07左右逐渐递增到2028年的1.1水平并保持。
附录三: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回检
联合国往年预测中,对中国总和生育率的长期水平趋于高估,对近两年总和生育率断崖式下跌估计不足(图24)。2010-2019年间的五次预测中,联合国均假设中国总和生育率将逐步回升,到2050年达1.75-1.82的水平。2022年预测中,联合国基于“七普”数据大幅下调了对中国未来总和生育率的假设,对2050年的假设下调至1.39。
图24:联合国历次预测中国总和生育率假设偏高
资料来源:联合国,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
这一情况叠加联合国对我国历史人口数据的上调,导致联合国对中国短期内的人口总量倾向于高估(图25)、对于我国未来老龄化估计程度不足(图26)。在联合国较早的预测中,对于我国2010年之后的老龄化率明显低估,2015-2019的四次预测虽有所上调,但仍然显著低于我国统计局公布值,且上升斜率明显偏缓。
图25:联合国对五年内中国人口总量倾向于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