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没有活力怎么回事,初三学生没动力是什么情况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4 05:44:48

摘要:我们一直致力于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无论是德育、智育还是体育,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中体育重在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然而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体育设施陈旧落后,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为此体育教学应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活跃体育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方式,以增加体育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体育兴趣;中学生;影响因素

1前言

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来源于锻炼。身体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生活要以强健的体魄为支撑,才能从事各种社会生产活动。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黄金时期的中学生而言,开展适当的身体锻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而对体育缺乏兴趣,从而疏于锻炼,久而久之导致体质下降,疾病频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激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找出并了解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开展有趣的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锻炼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强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体质问题,还得首先要激发青少年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发挥体育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100名在校中学若干名中学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综述法

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主要是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获取研究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资料,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中参考相关体育兴趣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积累理论素材和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导。

2.2.2数理统计法

把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2.3逻辑分析法

把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得的资料同自己的专业素养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校课程安排不完善,体育器材落后陈旧

表1 你所在的学校每周上体育课的节数

上课次数

1 节

2 节

3节

所占比例

50%

30%

20%

表2 学校体育器材和场地对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

完全

基本

不能

比例

6%

24%

70%

表3 开展大型体育运动会的统计情况

开展情况

没有

偶尔一次

定期开展

不定期开展

比例

20%

46%

20%

14%

根据统计结果反映的情况可知,有一半左右的学校每周只开一节体育课,有的开两节,开三节或者三节以上体育课的学校少之又少,除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外,学校几乎没有举办过其他大型的体育活动。很多学校都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课,甚至还有些学校名义上开着体育课,实际上被用来上语数英等文化课,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活动的机会。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体育器材难以得到更新,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体育兴趣。(见表1、2、3)

3.2体育教学模式枯燥传统,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表4 学校体育课的基本内容

体育课的基本内容

自由活动

老师演示技能

做体育游戏

队列队形

广播操

教授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

比例

24%

22%

14%

10%

20%

10%

表5 你最感兴趣的教学方式

最感兴趣的教学方式

内容简要、语言幽默

技术水平高,动作标准

主动与学生交流

严厉、古板

比例

31%

30%

28%

11%

从统计结果的分析中得出,如今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如武术、健身操等,虽然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得到改善,仍然以自由活动和老师传授技能为主,上课的类型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际操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比较喜欢风趣幽默、与学生主动交流的老师,但多数体育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实际需求,没有认真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也没有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课内容枯燥无味。(见表4、5)

3.3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科学认识,态度不够端正

表6 你对体育课的兴趣

对体育课的兴趣

浓厚

一般

较低

一点也没有

比例

15%

10%

40%

35%

表7 每学期体育课的考勤情况

考勤情况

全勤

缺席1次

缺席1—3次

缺席3次以上

比例

5%

26%

24%

45%

由于受到学校态度和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在受访学生中,一共有75%的学生表示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原因除了自身之外,主要还是来自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切都只为了考试成绩,限制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和空间。在体育课的出勤率上,只有5%的学生能做到体育课的全勤,多数学生不去上体育课的原因都是要留在教室学习或者自己活动,体育课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已经名存实亡,失去了上课的意义,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见表6、7)

3.4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3.4.1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开展趣味体育课堂教学

趣味体育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趣味体育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设计来源,把身体锻炼和劳动、生活、游戏、娱乐等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情趣、娱乐与健身并举。趣味体育具有大众性、形式多样化、活动趣味化等特点。通过充满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又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学习和生活的烦恼,增强生活的自信心。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要以生活经验为设计来源,体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身体锻炼和劳动、生活、游戏、娱乐等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情趣、娱乐与健身并举。通过充满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又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学习和生活的烦恼,增强生活的自信心。因此,开展趣味性体育教学是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突破和创新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各大中学体育教学中受到广泛欢迎,适应了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身体素质。趣味体育的设计往往新颖独特,滑稽有趣,充满娱乐性。教师通过趣味体育的教学设计,彰显趣味性,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思维,磨练意志,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此外,趣味体育具有的集体性一般要求进行集体活动,能让学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凝聚集体力量克服困难。

3.4.2创新课间活动形式,举办特色活动

很多学生在进行课间活动时比较随意,动作不规范,敷衍了事,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以做课间操为例,有些学生在熟悉做操的各套动作之后,逐渐产生了厌倦,提不起做操的热情,对体育也失去了兴趣。如今社会上的文艺表现手法多样,各种各样的舞蹈表现形式层出不穷,舞蹈不仅具有身形优美的特点,而且也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课间操可参考舞蹈丰富多样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创设不同的形式,不断满足时代的需要。如今流行的集体舞可作为对中学生进行体育与美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集体舞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舞蹈,容易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形式灵活多变、容易练习,比较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我们的教育要求,使学生在进行锻炼的同时,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在体育课堂上教授集体舞,用以代替或者穿插在我们的课间操上,力求让学生主动地“手舞足蹈”起来,营造出全校师生积极运动的校园氛围。

3.4.3定期训练教师的体育技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实际上是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为了使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得到提高,班主任和体育老师要共同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体育技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结合教师的专业知识,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的理念引入体育活动中,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评价上形成多种管理,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不断提升活动水平。譬如在做操活动上,就可以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广播体操,可以通过自编操来体现学校体育活动的特色,如根据打乒乓球的推、拨、攻、击等动作创编“乒乓操”,并配以具有时代性的动感音乐,还可以把动作与古诗文结合,一边做操,一边诵读古文经典,做到手脑并用,使做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就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其中来。

3.4.4注意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掌握知识能力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注意个体差异性,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的人对体育活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在发生碰撞时处理的方式也不同。性格内向的学生喜静不喜闹,性格暴躁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因此在统一要求进行课间活动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对性格安静的学生可建议进行强度不大的体育活动,对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可进行具有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注意人身安全,避免身体的碰撞,严格监管活动过程,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体育器材,防止意外的发生,在发生争执时及时协调。如掷铅球时尤其要注意周围的事物。在教师的有效管理下,保证课间活动安全、快乐地进行。

3.4.5构建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在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下,学校为学生提供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德育、智育和体育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获得全面发展,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良好体育环境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以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锻炼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科学地参与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体育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的配套。学校应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因地制宜,对校园里的各种体育器材要及时检查、更换,还要适当添置一些新型的体育器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运动平台,还要在质量上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要,定期检查场馆设施,及时清洁整理场地,以营造一个美观、舒适的体育环境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中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张贴各种与体育相关的图片和文章来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3.4.6传承民间地域体育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水分与营养。中国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流传至今,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地方以剑术著称,有的地方以舞蹈见长,还有的地方以骑射出名,都是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表现。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活动, 不仅可以发扬地域文化,还能够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世代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4结论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教育应从各方面加强中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体育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要有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体育教学,发展形式内容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把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还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积极发挥个人在团队中应有的作用,从而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新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5参考文献

[1] 程建新.影响中学生体育动机客观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3 (1)

[2] 马亦梅.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02 (6)

[3] 陈东.主体性体育教学初探[J].体育教学,2002(2):8.

[4] 张伟:从学校体有现状再谈快乐体育[J].体育教学,2002(4): 21-22.

[5] 汪生龙.论初中体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学周刊2014(32)

[6] 洪远道对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发展.2012(1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