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及其表现,培养学生量感的实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4 14:36:4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是在旧课标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基础上,根据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提炼、丰富、完善而成的。对比旧课标的十个核心概念,新课标的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除量感外,其余的仅在表述上有变化。因此,做好量感教学,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注重度量意识的培养

数学的作用之一就是能通过对事物量的刻画来把握事物的质。要对事物进行量的刻画,必须具备量化的能力,找到度量的标准,然后去度量(测量),这个事物有多少个这样的度量单位,这个事物的量就有多少。比如,要想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就要想办法找到度量的标准———度量单位,这个长方形里有多少个这样的度量单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有多大。提供现成的度量单位,教给学生现成的度量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引导学生面对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能够自己探究出度量单位和度量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度量意识应该是量感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注重经历统一计量单位的过程

纵观数学发展史,古今中外的计量单位并不相同。今天的国际通用计量单位,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形成的。如果将这些计量单位直接告知,学生认识不到统一计量单位的作用和价值。尽管不能完全重复历史上数学家经历的探索过程,但是提供适当的环境,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计量单位的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展示现在的国际通用计量单位,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国际通用计量单位的认识也会更深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更好地运用。

三、注重通过变与不变规律领会数和量的意义

相对来说,数是量的抽象,量是数的具体应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变与不变规律认识到数和量的本质,切实领会数和量的意义。比如,同样是12这个数,若带上不同的单位名称,变成12千克、12分钟、12平方分米,就分别表示质量、时间、面积的大小,物理背景不同,表示的意义也有很大差异。即使都表示同一种属性,计量单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异。比如,50立方米、50立方分米,尽管都用50这个数表示,都表示物体的体积,因为计量单位大小不同,也就是度量(测量)的单位大小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异。如果计量单位完全相同,度量(测量)的数值不同的话,通过数的大小比较,就能比较出轻重、长短、面积大小等。比如,25千克、64千克、100千克,就能够将比较物体的轻重问题,转化成比较数的大小问题。

四、注重开展度量活动

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同样,量(liàng)是量(liáng)出来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各种度量(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量感。比如,教学“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测量课本面、黑板面和操场的大小。在教学“克与千克”时,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测量身边物体的质量。在度量(测量)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测量)的结果是度量单位累加的结果,体会到不同数值的量的大小不同。不断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数量表达现实世界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五、注重借助估测和推理

量感的培养,需要脱离具体的测量工具,对度量大小有直接的感知。因此,需要经常采用猜想、验证和推理等办法,加强学生对量感的感知。比如,在经过大量的测量计算面积活动之后,遇到新任务时,先让学生根据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猜测,然后再使用工具进行验证。又如,已知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将数学作业本放在旁边,让学生估测数学作业本的面积。再如,对于1平方千米,很难让学生真正到这样大的场景中去度量(测量),可以借助对1千米的认识或对操场面积的测量,引导学生去推理和想象,逐步建立起关于1平方千米的表象。

六、注重理解计算过程中的数量意义

有的学生为了便捷,常常在计算过程中省略单位名称,仅仅在得到计算结果后再附带上。这样容易忽视数表达的具体量是什么,导致将表达长度的数与表达时间的数相加或在遇到平方米与平方分米这样的计量单位大小不一的情况时,不知道转换成统一的计量单位等问题。为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更为了加强量感教学,有必要在进行解决问题计算的初期,强调在计算过程中附带单位名称,让学生时时感受数表达的量的意义,避免直接从现实世界过渡到数。

总之,教师要在量感的引领下,拓展出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切实尝试的空间,使学生学会测量的同时,长见识、悟道理,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