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之前,单纯的发现就可视为占取行为,但此后却必须同时满足“最先占领”和“有效占领”两个条件,此种占领行为往往需要相关历史文献的佐证,比如彼时的地理版图、开发经营记载、管辖痕迹等等。
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除了少数的科考人员,迄今为止,南海大陆尚无长期定居人员,也很难寻得严密的历史佐证材料,但部分国家依然提出了相关的主权诉求。
自1908年英国对部分南极大陆提出领土主张后,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家相继跟进,随着各国胃口越来越大,因南极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也日趋严峻。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两极,虽然国家实力强盛无匹,无奈下场较晚,南极大陆的优势区域早已被英澳等声称国家“瓜分”殆尽,于是重新定义规则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1959年12月,在美苏的号召推动下,12个协商国历经60余次会议后签订了《南极条约》,正式冻结了所有的领土主张,并禁止任何国家在南极大陆上进行军事活动。
1991年10月,《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通过,并于1998年正式生效,直接规定了禁止在南极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
综上,南极大陆的领土主权及矿产资源,都有着强力国际公约的法律约束,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南极大陆的矿产资源永远不可能为人类所用了呢?恐怕未必!
其一,“冻结”不代表“禁止”,前者意味着暂停,但是否承认尚在两可之间,后者意味着停止,明确表达了反对态度。
其二,南极大陆资源丰富至极,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战略仓库,待全球其他地区资源耗尽且南极开发技术可行时,谁有能保证南极大陆永为净土呢?
其三,即便有《南极公约》等国际法律约束,少数国家仍一再重申自身的领土主张,比如2015年挪威政府就在《挪威南极利益与政策》报告中再次声称了对毛德皇后地的主权诉求。
因此,在未来岁月中,南极大陆矿产资源的归属和开发问题,未必不会再起波澜。
中国与南极大陆:不止矿产,关乎未来南极大陆对中国的价值,绝不仅是矿产资源宝库那么简单。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极大陆,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科考圣地,对人类科技及文明发展意义重大!在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门槛并不低,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力与技术支撑,很难独立建设自己的科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