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际会的故事可能是三国历史中最被人熟知的了,毕竟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闯六将都是演义上的文学创作,而《隆中对》可是实打实的诞生在南阳的茅庐之中。
如果说《隆中对》先取荆益,连孙抗曹,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的天下三分理论为刘备集团第一次提出了清晰的战略规划,那么鲁肃对孙权的献策,毛玠对曹操的进言也都算得上各自版本的《隆中对》,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曹操的版本。
曹操集团的战略方针这次曹操集团的内部谈话,主要提出了三大战略主张:
奉迎天子、鼓励农垦、储备军需。
夫兵以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为什么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因为兵以义者胜,说的就是人心的重要性,出师有名,可以让你在汉末诸侯林立的情况下以朝廷的名义打仗,从而一开始就站在道德高地上。
为什么要修耕植,畜军资,因为守位以财,战争本质上又是经济力量的较量,这种经济力量在农业时代又反应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军粮,一个是武备。在农业经济时代,产量多寡取决于农田的数量和投入的人力,屯田制的出现既开垦了荒地,也以军事力量参与的方式解决了劳动力缺口,而至于武备那就是刀枪剑戟,弓箭良马一个都不能少。
做成了这些事就会推导出最后一个结论霸王之业可成。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毛玠的原话中的两个用词,第一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二是霸王之业而不是帝王之业。
或许事实上在官渡之后曹操已经开始由奉天子转为挟天子,所以诸葛亮才会在隆中对中提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但是在初期曹操确实做到了奉天子,这就要从当时的局势说起了。
192年,王允设计*了董卓后,献帝以为迎来了舒坦日子,最终却还是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翻了盘。凉州军事集团重新掌握长安后也没有消停,李傕控制了献帝,郭汜监禁了公卿,相互攻伐,几个月下来堆尸数万。
颠沛流离的过程中,作为九五之尊的献帝体验了一把露宿曹阳,连夜渡河的大逃亡经历,终于从长安来到洛阳。然而被董卓一把火烧掉的洛阳绝不是什么人间天堂,因为宫室尽烧,所以一众的公卿只能盖着茅草荆棘靠在残壁断桓中休息,他们要面对的结局可能是冻死,可能是被乱兵*死,甚至可能因为找不到吃的而饿死。
正是在这个时候,为这群曾经的肉食者带去口粮的正是时为兖州牧、镇东将军、费亭侯的曹操,形同乞丐的献帝发现身边一群军阀没拿他当回事,倒是外头还有人竟然能记得他,惊喜异常,立马加官进爵,授予曹操符节,录尚书事。
但毕竟皇帝不在身边,难免有变数,所以后来曹操假借就食鲁阳之名,行迁都许昌之实,顺利把献帝带到了自己地盘。这时候的献帝可不是被动抗拒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毕竟他不用担心在军阀的争斗中颠沛流离被当做一件筹码,不用担心像自己的兄弟一样被废黜*害,或者说更直白点不用担心饿死。
在当时的献帝眼中,带来这一切的曹操可是一个可以拯救大汉拯救自己的忠诚典范,为了表彰曹操的忠心,他又给曹操连升级了两级,从亭侯跳过乡侯到了县侯,接着又给了汉王朝自汉武帝以来最大的实权职务大将军(虽然这个时候算得上一个虚职,后来也因为袁绍的不满,被转封给了袁绍),在这个君臣关系融洽的时候曹操还真算得上是奉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