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瀛洲海客
建安元年(196年),为避免李傕、郭汜二人继续掌控朝政,汉献帝刘协费尽周折东归洛阳。可惜刚出狼穴,又入虎口。同年八月,汉献帝又被曹操迎奉至许都,后者“奉天子以令不臣”,开始了崛起之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扫清袁氏余党,中原十之八九尽入起手,北方霸业的雏形就此奠定。
随着权力增长,曹操野心也逐渐滋生。《三国志·周瑜传》载孙权之语:“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可以看到,以孙刘为首的反曹联盟,他们攻讦曹操的手段,便是抓紧“篡汉”这一条不放。东汉士族重名节而轻生死,倘若这一“传言”盖棺定论,曹魏政权的政治、经济都难免会受到影响。
建安十五年,文学家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篇自传文章情深意切、语风真诚,不仅言明了曹操的政治抱负,也对“篡汉言论”作了有力反击。那么曹操心中真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任何“不逊之志”吗?
一、曹操的“不逊之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或许正如曹操所说,他入仕之初的最终理想,不过是“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即便自己不幸战死,但墓碑上刻有“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几个大字,曹操便已经心满意足了。可随着汉末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争霸之路,曹操的本心也动摇了。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董卓死,李郭乱,袁绍擅河北而忌帝室,袁术窃,刘表僧,献帝莫能驭,而后曹操之篡志生。”权力,是滋生曹操野望的最大动力。初时,曹操家底不过五千士卒,在荥阳一战中损失殆尽后,他只能依附于袁绍麾下。此时的曹操,何以有“不逊之志”?
曹操自领兖州牧,“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攻取徐州击败吕布之后,曾不无得意的对刘备说道:“使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个大州,但曹操依旧不把他放在眼中,足见曹操雄心已经成型。又如《太平御览》注引《魏书》记载:“程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昱本名立,太祖及加其上日,更名昱。”泰山封禅,乃帝王之特权,曹操以“日”字加程昱,可见他早有代汉自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