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以令不臣的原因,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挟天子而令诸侯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8 11:24:29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位魏王。次年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不难看出,曹操虽无帝王之名,但已有皇者之权、帝王之规格。但令人疑惑的是,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迈出最后那一步。曹操向来胆大,那究竟有何原因,能阻碍其称帝呢?

二、士族集团是最大阻碍

依笔者观点,曹操不敢称帝的最大阻碍,便是士族集团。诚然,曹操率先崛起于中原,士族集团出力颇多。诸如荀彧、毛玠、崔琰、钟繇等一干曹魏名臣,皆是出身世家的清流名士。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与士族集团仍有两大根本矛盾,未曾得到妥善解决。

首先,曹操反感东汉名士的清白节操。自东汉奉行经学致仕,儒家思想大行于世。《后汉书·党锢列传》称:“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士族集团重名节而轻生死,以“清议之风”对抗宦官集团。对此,曹操始终表示不满,并数次擅*名士。

天子以令不臣的原因,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挟天子而令诸侯(5)

曹操自领兖州牧时,曾擅*名士边让,引得陈宫、张邈等人惊惧。后者趁曹操外出攻打徐州时,将吕布迎为信任兖州牧。这次反叛,让曹操差点失去根据地兖州。后来曹操统一北方,擅*名士甚至变本加厉,诸如孔融、崔琰、杨修、许攸等人,都惨遭其下狱而死。

曹操为何反感清流名士?从思想上看,曹操深受法家、兵家思想熏陶,与儒教理念格格不入。傅玄云:“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为打击“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之风气,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布“唯才是举”令,提拔大批庶族人才,借此打破士族垄断。

从出身上看,曹操出身宦官世家,乃大宦官曹腾养孙。东汉中期的党锢之祸,让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水火不容。尽管曹操初入朝堂时,便采取激烈手段与宦官集团割裂开来,但仍旧有人以此为攻讦手段。官渡之战期间,大才子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一文,便称曹操为“阉赘遗丑,本无令德”。正因如此,曹操“进崔琰、毛价、陈群、钟爵之徒,任法课能,矫之以趋于刑名”,导致他与士族集团的矛盾愈发尖锐。

天子以令不臣的原因,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挟天子而令诸侯(6)

其次,拥汉士族曹操称帝强烈反对。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封魏公,欲加九锡之礼。不难发现,曹操此举正是效仿王莽,欲行篡汉之举。对此,曹魏第一谋士荀彧表示强烈反对,“君子爱人以德,不置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曹操心意已决,而荀彧也坚决拥护汉室,最终饮药自绝。除荀彧外,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的毛玠、大名士崔琰等人,也都反对曹操行僭越之举。更有甚者,如董承、耿纪、魏讽等人,直接密谋诛曹,欲采取暴力方式推翻曹操统治。

另外,夏侯惇曾言:“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可见孙刘未灭,也是阻碍曹操称帝的一个次要原因。然而孙刘也是庶族出身,与士族集团关系不大,在此便不多做探讨了。

三、效仿文王的无奈之举

天子以令不臣的原因,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挟天子而令诸侯(7)

尽管曹操始终不曾称帝,但他依旧想到了折中之举。《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劝谏曹操称帝,后者却这般答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西周政权的开创者,是为周武王。后者取得天下后,追封其父姬昌为周文王。曹操言效仿周文王,亦是这般道路。故而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后,便立即将曹操追封为魏武帝。后人感念曹操之霸业,亦称其为魏武。如毛词《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如此一来,曹操也算是一位真正的帝王了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通读鉴论》《太平预览》《让县自明本志令》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