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豆瓣酱要用小火炒,更容易出红油,炒酥了才香。
豆瓣酱的“生味儿”要比其他酱更大一些,但酱香更浓,增香增色两个功能,都需要小火儿帮忙,慢炒出红油,炒酥出酱香。
我师父喜欢用豆瓣酱与剁椒酱3:1的比例混合,料理机打碎,腌制,炒制都好用。
27,豆豉是个好调料,烹饪肉菜建议用一用。
增香提鲜的好帮手,而且增加“风味儿”。
28,“断生”是个关键阶段,调味从断生开始。
断生是食材失活的信号,味道因子失去保护机制,本味开始快速溢出,主角的本味都登场了,作为配角的调料自然得立刻跟上才行。
29,先调色,后调味。
老抽,生抽,甚至略微影响颜色的蚝油,鱼露等调料,都是有味道的。如果盐味定好了再调色,味道肯定就过了。
30,用蘑菇做菜,让蘑菇先见油,吃油吐油后,油香蘑菇鲜。
31,香菇水,海米水要留着,比味精还好用。
泡水的时候,鲜味因子大量出逃,躲到了水里,想要味道完整的话,香菇水跟海米水就都用回到菜品里。
32,炒菜不着色,有可能是油太多了。
油脂太多,包裹住食材,上色的调味料会因为太滑没地儿下手,被出溜走,以至于无法着色。
33,小苏打和山楂,能让肉变嫩
做比较柴的肉,牛肉,猪通脊肉等等,炖之前泡水加少量小苏打,炖的时候加点山楂,能让口感变软变嫩。
34,炖排骨太腻的话,撇油加醋
做红烧排骨,红烧肉之类的菜,要把肉煸炒,炒出油才香,但油太多会腻,把炒出来的油撇出去一些,快熟了如果还是腻,加醋炖,炖出醋酸去,腻口也跟着走了。
35,用焖的手法做菜,关火别开盖
焖的过程中,热量催动蒸汽,裹挟着味道在锅里循环,但整体处于上行状态。关火以后,热力消失,蒸汽带着味道向下回落。如果关火立刻开盖子,那蒸汽就带着味道跑了。
36,浓汤开大火,清汤开小火
大火整体温度高,食材也不得劲儿,会倾囊相授,尤其是脂肪,会催出奶白色。小火儿相对温柔,味道细水长流的往外走,影响不到油脂,鲜味还能得到保存。
大火针对香味,小火耕耘鲜味。
37,调料分次下,出味儿下一个
炒菜下调料,别一堆儿下,下一个出来香味,再下另一个,这才是香味堆积。
就例如回锅肉,先炒酥豆瓣酱,再下豆豉,然后是酱油,接着甜面酱,最后盐和糖。
38,除了甜口菜,胡椒粉可做万能调料
胡椒粉性价比最高,去腥,增香,还有低度辣味,非常适合提高味道的层次。
挑温度高的时候下,可以把胡椒粉的“臭味”轰走,只留香味。
39,刀工差没关系,切均匀就好
家常做菜,刀工不要求华丽跟精细,但必须得把菜切均匀了,拿土豆丝来说,细的炒烂了,粗的还没熟,就尴尬了。
刀工不仅指切的是否均匀,还包括食材形状搭配,以及下刀角度。
原则上来说,丝儿配丝儿,块儿对块儿。
口感筋性强的,断筋切,例如斜切葱,能咬断。
筋性差的,顺筋切,鸡肉顶刀切,下锅就断了。
40,焯水用凉水
排骨,肉块焯水去除内部血水,用的是温度加速分子运动的物理原理。
凉水下锅,中火慢升温,内部血水会尽可能彻底的出来。
开水下锅,表面熟化收缩,内部血水被锁住了,温度上来激发了腥味,就会更腥。
41,油炸用高温
油温相对高一些,食材下锅,表面熟化,锁住内部汁水不外泄,表面炸干,里面保水,才有外焦里嫩的效果。
油温低了,表面熟的慢,互相之间粘连,油也会往里钻,口感会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