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养成备餐习惯
很多人一进厨房就慌,尤其是开了火以后,更是手忙脚乱。油热了发现葱花还没切,辣椒要下锅了发现还没洗,酱油错放成了醋,等等这种情况一发生,锅里的菜品基本上很好吃就无缘了。
养成备餐习惯,进厨房前,想好菜单,根据菜单备好需要的主料,小料,香料,调料。
开火之前想想做法,把需要用到的调味料往手边拿一拿,准备的越充分,开火了就越淡定,菜品就越好吃。
52,味道有“保质期”
炖肉放醋,多炖会儿吃不到酸,葱花炝锅,炒久了也闻不到葱香,其实是香味也有保质期。
很多厨师在出锅前会补香味,类似出锅醋,出锅料油,遇热后香味激发,即刻出锅,会让香味保持最佳状态。
53,炖肉焯水,留原汤
炖肉炖排骨,冷水下锅焯水,是去腥的有效手段,但其实有一点弊端。
焯水的时间越长,肉味儿跑的越多。
一般情况下,焯肉的水,会被直接扔掉,其实也扔了不少肉味儿。
焯水过程中,不停的打沫子,一直焯到不反沫为止。
捞出肉,用油炒香,加葱姜香料炒香,需要用酱的话,别管是豆瓣酱还是黄豆酱,这个时候下进去,把酱香炒出来。
下就炒香,酱油炒香,然后下焯肉的原汤,不要沉底的杂质。
用原汤炖肉,香味更浓。
54,断筋很重要
无论肉类或是蔬菜类,总有一些纤维韧性强的食材,例如牛肉和生葱。顺着纹理切的话,大金牙也很难咬断,这种时候,横切或者斜切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京酱肉丝里的葱丝,如果不斜切的话,一口咬下去,豆皮和肉丝断了,但得把葱全吃进嘴里。
鸡腿部分筋也比较多。煎的话,下锅后筋收缩,整块腿肉就会抱团,浅浅的滑上几刀,滑断筋,就能帮助鸡腿肉维持舒展的姿态。
还有一种方法,用敲的,刀背或者专业的敲肉锤都行,对付口感比较柴的通脊肉,效果最好。
55,绿色蔬菜,控制火候
绿色蔬菜的叶绿素,高温炖炒之下会变黄。
尤其是叶菜,水分还多,直接下锅炒,出水多不利于调味,炒过头营养流失。
提前用开水烫一下,食材失活失水,半熟下锅,方便调味,也能保证营养不流失。
56,大火炖鱼,小火炖肉
虽说千滚豆腐万滚鱼,但鱼肉炖久了,口感会失去弹性,变得松散绵软,所以用大火快攻鱼肉是最佳方法。
炖肉的话,需要热量和味道向内部逐渐渗透,炖熟炖烂,还要炖入味儿,文火慢炖,能保持住更多水分不被蒸发,也会给味道的形成留足时间。
57,煮饺子,开盖煮馅儿,盖盖煮皮
饺子刚下锅,盖着盖子,保存着热量,快速升温。水开以后,打开盖子,让锅内温度稍稍下降,留给热量从皮儿到馅儿传递的时间。
58,调味原则,腥到香,甜到鲜
做菜调味儿,得见人下菜碟,根据食材本味,同向延伸着勾勒味道。
比较腥的牛肉,鸭肉,调味向香的方向发展,尽力去腥,哪怕实在顽固,也可能通过香味去掩盖一些。
而本味甜的食材,例如,虾,蟹,鸡肉,调味向鲜的方向发展。
甜味本身与鲜味就相近,去调制鲜味会更容易,也能让菜品味道与食材主味相呼应。
59,木耳,鸡蛋,鱼虾不过夜
木耳,鸡蛋,鱼虾,这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材,最易变质,尽快食用,过夜不食。
60,糖醋口,鱼香口,都是以甜为主,酸为辅
很多家庭大厨,不爱做糖醋口或者鱼香口的菜,原因怕是掌握不好糖和醋的比例。大部分都有这样的经历:从网上看到过很多人的教程,有人说糖醋1:1也有人说1:2,但试过几次还是不行。
其实想掌握比例很简单,记住糖醋都有的时候,以甜味为主,酸味为辅,甚至到成品的时候,几乎吃不到酸味。
按照这样的目的去调制比例就行,因为酸味跟醋品种有关,火候大小有关,甚至与糖醋汁用量也有关系,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