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
2,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教材又称教科书。
4,特朗普制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自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5,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类:即时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测验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6,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
7,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求,属于内部动机。
8,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9,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10,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思维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1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1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德育教育过程。
14,德育教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及班主任工作。
15,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16,顺向迁移和正迁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比如学习骑自行车有利于学习摩托车。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又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线,比如先学会的羽毛球对后来学习的网球的影响。
17,思维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或解决问题。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8,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2)筛选和整理文化。(3)交流和融合文化。(4)更新和创造文化。
1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操行评定。(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7)建立学生档案。(8)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20,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包括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等。(1)类型差异主要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2)水平差异(即一般能力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定不同的程度。(3)表现早晚差异是指智力的成熟有早晚之分,例如,有人早慧,有人则大器晚成。
21,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耗竭感、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1)耗竭感,指的是个体感到自己的能量和资源耗尽、用完。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情感衰竭两方面。(2)去个性化(又称去人格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3)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2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3,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6,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2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8,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2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可以理解为做事的自信心。
30,习得性无助感由美国动物学习理论家塞利格曼首次提出。
31,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