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收益率还是安全性,这玩意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评级也能做到3A。
因为信用评级高,不光民间和金融机构,美国各州官方各州养老金都在大量买入。
次贷证券化产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区别是之前证券化优质贷款,现在证券化垃圾贷款。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你以为他们不知道这玩意是垃圾么?当然知道。
不过知道手里是狗屎就不拿狗屎赚钱了么?怎么可能。
像优质房贷一样证券化打包成理财产品卖出去把风险转嫁给投资人不就得了。
风险一转嫁,炸弹就到了接盘侠手里,自己的钱收回来还赚了差价,美滋滋。
文章开头说的张学友和一票香港明星,就是其中的部分接盘侠。
评级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明知道这是一堆垃圾,却依然给了3A优质低风险评级。
在高评级的背书下,不光普通投资人,美国成堆的银行、养老金、保险公司、大型金融集团这些专业机构也天量购买了这些有毒资产。
大家都以为自己买了个高收益稳健理财产品,收益和P2P一样10%,风险和国债一样都是3A级,蒙在鼓里的大家都爽得不行。
因为看起来收益高风险低,市面上的次贷理财产品居然因为购买力太旺盛不够卖了。
不够卖咋办,肯定不能断档啊,加大药量多放贷款呗,放不出贷怎么包装卖理财啊。
为了放出更多贷款,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了放贷的门槛,零首付零文件的低收入人群可调节利率贷款占比越来越高。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天量的资金涌入买进这些“低风险高收益”理财,回笼的资金又贷款给更多的穷人。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闭环一样,每个人都获益了。
买不起房的底层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房地产公司卖出了大量房子
银行和金融机构先是放出贷款,后面证券化又赚了一笔
有钱人和大机构则买到了高收益理财产品
后面不光是美国人自己买,有毒资产通过金融网络扩散到全世界。
欧洲,日本,香港,甚至靠近北极的冰岛都在大量购买这种“稳健”理财产品,隔着太平洋给美国人买单。
这样的美好生活持续了好几年。
危机爆发
2004年6月,美联储为抑制通胀开始加息。
开始的加息幅度不大,每次25个基点,可架不住次数多呀。
三年时间一共加息了17次。
从2004年的1%一口气加到了2006年的5.25%。
加息以后房贷月供开始暴涨,如果仅仅是房贷暴涨,房价也依然在涨,那泡泡也不会破这么快。
因为可以通过二次抵押贷继续以贷养贷,虽然是庞氏,但是游戏依然可以继续。
遗憾的是,2006年底开始,房价也开始掉头向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