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操作流程。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的那篇文言文,就是出自《梦溪笔谈》。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的时候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和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周围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里面摆满要印的胶泥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松香、蜡和纸灰等的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并立即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然后可以进行印刷。这种方法印刷少量效率甚至赶不上雕版,但是如果印刷数量多了,印刷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毕昇为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烧制20多个,以备一个版内有重复时使用。出现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制作,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活字,都放入同字的小木格里,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方便下次检索。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践发现木的纹理疏密不同,遇水后容易膨胀变形,与固定用的混合物结合不容易去除,才改用胶泥。
毕昇和他发明的活字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体现了毕昇批量生产的先进理念。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制作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有记载是沈括侄子得到了)。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并且在国内和国外继续发展改良,促进了世界文化历史发展。
雕版印刷世界传播图
印刷术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唐代雕版印刷在中国已非常盛行,并在13世纪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而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十五世纪,活字印刷传到了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让黑暗的欧洲变得光明。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活字印刷世界传播图
印刷术的产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
其次,印刷使版本统一,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产生的讹误,有明显的差异。然后,印刷术的传入使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广为传播,促成西欧社会逐渐脱离“黑暗时代”。
再者,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各国本国文字的发展,各国自己的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
最后,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使得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早期德国的教会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铁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师。这充分说明印刷术能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中华民族。
今天四大发明之印刷术背后的冷知识就写到这里,大家关注我,下期写四大发明之指南针背后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