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60年代,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世界开始由“美元短缺”变为“美元过剩”。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达到21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黄金储备量,引发市场对美元信心的怀疑,大量投机资本开始外逃,出现了第一次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也进入了动荡阶段。
1965年,美国扩大了越南战争规模,同时国内又实施了包括公共教育与城市重新建设基金在内的投资,导致政府开支飙升,美国通货膨胀率大幅走高,经常项目盈余急剧下降。这一状况不仅招致投机资本对美元的第二次大规模攻击,还使得美
国主要贸易伙伴(主要是欧洲国家)不再愿意继续维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这当中主要是因为欧洲国家进口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欧洲的政策制定者们最终在放弃固定汇率和进口通货膨胀的两难抉择中选择了前者。以下就要用到XXII模型来分析这一过程:
以欧洲国家为主体,假设经济最初位于XX1曲线和II1曲线的交点处,经济同时实现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后,由于外国价格水平P*上升,因此两条曲线均向下移动,分别为XX2和II2线,新的均衡点为2点。但这时经济依然处于1点,相对XX2和II2曲线来说,经济处于过度就业和经常项目过度盈余状态。
此时,欧洲国家就开始面临两难抉择:为了使经济重新恢复均衡,政府可以让货币一次性升值到位,经济到达2点,内外部均衡重新得以实现。然而由于固定汇率体系的存在,此种方法基本不可行。如果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过度就业将使得长期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实际利率也随之上升,从而造成本币升值压力。为了对冲这一压力,央行只能选择增发货币,抑制本币升值,后果就是被迫地、人为地造成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另外,当时大量的投机资本从美国流入欧洲国家,也是造成其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来发生的事情,基本就是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美元大量涌入欧洲国家,这些国家央行愈发无力阻挡美元抛售狂潮,美元官价由35美元/盎司调至38美元/盎司,再到后来的42.22美元/盎司,但同期伦敦市场上的金价早已涨至90美元以上,其间共发生大大小小7次美元危机。最终,西欧国家相继停止买入美元,于1973年3月19日宣布成立“联合浮动集团”,货币对美元联合浮动;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日本则实行单独浮动。至此, 存在了近30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说彻底崩溃了。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