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固定汇率并非铁板一块、雷打不动,而是兼顾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力求避免以邻为壑、大萧条、大混乱的悲剧重演。原则性主要是对各国汇率与美元挂钩进而与黄金联系的规定。如果一国推行过度扩张的政策,那么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将难以维持。而如果美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又会导致外国央行持有美元储备的增多,增加人们对美国能否按官价足额承兑黄金的疑虑,从而对其货币政策产生内在限制。固定汇率本身并不是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并不是单单为了对各国施加限制而实施,而是当时各国*经历过两次大战的混乱后相信浮动汇率会造成投机性不稳定,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而采取的一致行动。
另一方面,《协定》也承认各国政府负有维持国内充分就业的义务,因此也体现了灵活性的一面。它允许各国在实现国内平衡与保持固定汇率的基础上有秩序有步骤地实现外部平衡。各国汇率对美元虽然固定,但经过IMF同意后也是可以改动的,前提是该国出现了长期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或盈余(一般情况下指赤字)。因为如果这样的国家不实行货币贬值,就会出现大量失业和经常项目逆差,造成国内经济的混乱。
二、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选择——XXII模型
为了描述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如何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我们使用XXII模型来分析。
1.内部平衡
首先假设国内利率R与国外利率R*相等,外国价格水平P*和以本币表示的外汇汇率E也保持不变。这样,所谓内部平衡就是要使得总需求等于充分就业水平下的产出 Yf。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相关理论,总需求可以表示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和经常项目余额CA的和。其中,消费C是可支配收入Y-T的增函数,即C=C(Y-T),T表示税收;经常项目余额CA是可支配收入的减函数和实际汇率EP*/P的增函数,即CA=CA(Y-T,EP*/P)。最后我们假设投资I是固定的,政府购买G是外生给定的。这样,实现内部平衡的条件就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f=C(Yf-T) I G CA(Yf-T,EP*/P)
我们来分析财政政策和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财政扩张(增加G或减少T)将刺激总需求,引起产出增加;货币贬值(E上升)将使本国商品和服务相比国外更加便宜,导致出口增加从而产出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为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央行必须采取冲销性的外汇干预,改变货币供给之后必须再进行一次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操作抵消其对汇率的影响,因此最终货币供给是不会改变的。这样一来,为了维持产出不变,货币升值时要扩张财政、货币贬值时要紧缩财政,II曲线向下倾斜。在II曲线右侧,财政过度扩张,存在过度就业;而在II曲线左侧,财政过度紧缩,存在失业。
2.外部平衡
我们假定政府有一个经常项目余额的目标值X,则外部平衡的目标就是要求政府保证
CA(Y-T, EP*/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