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王接受陈洪的投诚,是太过单纯嘛?
不,这其实就是领导者思维——
身为下属,自然不希望领导的身边存在另一股敌对的势力;可作为领导,却不是这样想的。
严党倒后,清流一家独大,裕王随之水涨船高,隐隐有了与嘉靖分庭抗礼之势。势力大了,翅膀硬了,眼界开拓了,格局也就打开了,才知道过去的局限。
在此之前,裕王眼里只有清流,只倚重于清流,视陈洪为对头、敌人。可仔细想想,与陈洪有矛盾的是清流,却不是他裕王。
陈洪身为太监头子,不管势力多大,野心多大,手段多狠,都只能依附于皇权而生。
什么是皇权,嘉靖是,他裕王也是。单凭这一点,陈洪就要比清流更可靠。
这是其一。
其二,接受陈洪的投诚,对裕王来说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嘉靖可以把陈洪当刀,他也可以,而且有了陈洪,他也能更好地掌控制约清流。
毕竟对于领导来说,所希望看到的可不是下属们同心同德,其乐融融,而是要有纷争,要有矛盾,这样才能体现领导的重要性,这样领导才会有权威。
徐高张三人听了裕王这番话,只能压下心中的不满,将话题转到正事上。
三人的头领徐阶率先发言了:
“我有几句话想先问陈公公,皇上什么时候写的这四个字,写的时候还说过什么?”
想要从领导的“只言片语”中揣摩到领导的意图,就必须要结合领导说话时的“语境”。
这里的语境,不仅包括内部的语境——上下文、前后语的关系;还包括外部的语境——说话时的场合、环境、情况、背景等。
陈洪缓缓答道:
“两个太医开了单方,皇上不满意,就把他们轰出去了。接着又问了都察院是怎么定海瑞的罪。”
(一定要记住陈洪此时所说的这段话,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后文还会提及。)
徐高张三人听罢,便开始了解谜。
最先发表看法的人是张居正——
一开口,张居正就开门见山地道明,皇上所指的是李时珍和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