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甚至可以说是强加到他人身上,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
客户深夜联系,你积极响应;可你不能转换身份后,理所当然要求别人也必须同样响应。
这跟“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了婆婆后继续折磨自己的媳妇”、“童年经受侵害,长大后报复社会”有什么区别?
自身遭遇不公,因而对他人不公;不被尊重,所以不会尊重;承受了伤害,就要去伤害他人。这些或许都属于本能,却绝非文明的象征。
当出现问题,若暂时解决不了,至少可以节制自己的言行,选择理性的应对方式。
与其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越职业化的人,越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
2 尊重,是让对方感到舒服
2017年,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会第一课》里采访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的画面,令她被誉为最美女主持。
当时她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
最高级的职业素养何在?正是在“尊重”。
老戏骨佘诗曼被称为“TVB最后一个花旦”。
在拍摄《延禧攻略》时,常年说粤语的她,觉得说国语不够入状态,就用粤语说对白。
但为了能让演对手戏的内地演员无缝衔接,她台词的最后一句总会用国语来说,这样对方就马上明白,到我了。
很多跟她合作过的演员都感慨,佘诗曼能有今天的成就实至名归。粤语国语切换这做法,让他们觉得非常暖心。
足够职业化的人,一定会主动设法让合作者和共事者感到舒服。
朋友小雯是个销售,销售业绩在公司一直数一数二,她曾跟我们分享过自己与客户的相处之道。
“低端的销售才会一上来就推产品,职业的销售,从来都是‘销自己’。”
她在登门拜访前,对方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等,她总会设法了解,早做功课。
“这不是查人隐私,只是为了寻找共同话题,避免无意踩到雷区。人家认可你,自然会买你的单。”
小雯曾说过自己同事丢单的故事。
那同事本来一直跟得挺好,都快签单了。中午他请客户吃完饭后,发现客户脸色有些不对。次日再联系,客户说,我已经决定和别人合作,咱们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后来他才知道,客户是回族。因为是提前点好的菜,客户饭桌上没说什么。他却不知情,夹了两三次排骨和红烧肉。客户回去后挺生气,认为销售不懂尊重人,这怎么能合作呢?
小雯说,咱且不论这客户是不是太矫情,是回族为啥不直说;你要请客吃饭,要么就现场让客户点菜,要是想提前点好,就应该事先做足功课。现在两样都不靠,是不是也太不职业了?
足够职业的人,一定会尽可能提前掌握合作方的信息,安排妥帖有度,让对方感到舒服自在。
对方把你当朋友,当自己人看待,后续建立商业合作,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尊重即赞赏,信任才易胜任。
3 尊重,是一视同仁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讲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黑人小伙德瑞斯受雇照顾高位截瘫的富豪菲利普,两人最终成为挚友,相知相守的感人故事。
菲利普的财富、才学和修养,是德瑞斯“触不可及”的高度,而德瑞斯的活力、率性和健康,也是菲利普“触不可及”的远方。
朋友好心提醒菲利普:这个人有前科,毫无怜悯和同情,你怎么敢雇佣他?
菲利普回应:我正是要他没有同情心。行与不行,菲利普有自己的判断。
德瑞斯不仅随时和菲利普开正常人的玩笑,还陪他飙车、给他安装能够快速行驶的滑轮、带他去按摩店玩。
他从不把菲利普当截瘫病人看,这种一视同仁的感觉,才是菲利普想要的。
而同样的,菲利普也从未看不起德瑞斯的出身和粗鄙。
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正在于明明触不可及的两个人,因始终秉持平等与真诚,最终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
最好的尊重,源于一视同仁的同理心。
4
罗辑思维里,刘润关于职业化,曾提出过《关于实现职业化的行动清单》。
行动清单的第一条,就是“职业化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别人,从而赢得尊重。”
越成熟的职场人越会知道,职业化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从而降低信任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它不一定是上升梯,却一定是安全网,让你的每一步路都走得有迹可循。
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正是你最职业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