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原文]
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②,唯恐有③闻。
[原文通释]
子路听到一些道理还没来得及实践它,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注释]
①有闻:听到道理。
②未之能行:没能做它。“未之能行”就是“未能行之”,否定短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有:同“又”。此“有闻”的“有”与前一个“有闻”的“有”音义都不同。
[解读与点评]
有些直率鲁莽的子路还是很有意思的,他的学习态度够认真的。
5.15.[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②,不耻下问③,是以④谓之‘文’也。”
[原文通释]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说:“聪敏又愿意学习,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为‘文’。”
[注释]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古代对死了的君主、大臣、贵族要依据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何以,因为什么,为什么,凭什么。
②敏而好学:聪敏又愿意学习。敏,机敏,聪明。而,并列关系连词。
③不耻下问: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耻,以……为耻,把……看作耻辱。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
④是以:因此。是,此,这。以,因。
[解读与点评]
“不耻下问”是孔子治学的一贯态度。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第15章)的事例,《论语》中还有他与弟子“教学相长”的事例。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孔圉被谥为“文”孔子的回答是有根据的。
“敏而好学”容易做到,但“不耻下问”相对要难一些。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如果自己位卑,向比自己能力强、见多识广而且地位高的人求教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就耻于开口了。“不耻下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本章有成语“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