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看这书可能没关系,但是当青少年读完又会怎么想呢?
这个问题就不好说了,青少年处于对社会尚未建立准确认知的年龄,他们很大程度上也看不懂书中的讽刺与隐喻。
如果读完以后,非但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而是“恍然大悟”:原来捞钱得这么捞!那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相比之下,《聊斋志异》这本小说类似的毛病,比起《儒林外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聊斋志异》是由蒲松龄所写的短篇小说合集,全书由诸多短文构成,相比于《儒林外史》,其写作方法更加偏向于古文。
一篇往往只有寥寥数百字,虽然文章主题也是以批判封建礼教为主,但是其内容更为晦涩难懂。
在文章中,蒲松龄看似写的是一些荒诞不经的鬼怪传说,其实是以“鬼神”为由,来表达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可惜的是,蒲松龄的故事虽然在情节上极其优秀,但是其中隐喻过多,颇为复杂。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很难看出其中的本质内容,而过度关注于牛鬼蛇神本身。
众所周知,我国建国初期,平均教育水平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扫除封建迷信,也是这一时间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这时的新中国,普通百姓大都还处于蒙昧的状态。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于这本书大肆宣传,难免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