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涉及鬼神在其余四本小说当中均有出现,但是,这些故事本身还是以人为主题,描绘的是人与人性的故事,鬼神之说往往只是推动情节或是吸引读者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这方面的考虑下,《聊斋志异》最终也落选“四大名著”。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两书,虽然有着极高的文学性和历史意义。
但是,其文中所描绘的现实太过于黑暗,与新中国的面貌存在着天壤之别,并不利于学生们正确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除此之外,青少年本身阅读能力较差。
而《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言语相比于如今的四大名著而言内容和隐喻更加晦涩,青少年往往只能看到故事本身,而看不到其背后所带来的的种种含义。
从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并不算得上是适合于青少年的通俗读物。
因此,在这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之下,最终,六大名著才变成了四大名著。
时至今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关于《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专门针对于青少年群体阅读的白话翻译作品也横空出世。
这使得现如今这两本书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而言并不陌生,甚至不少的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开始鼓励学生对这两本书自由阅读。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虽然没能够入选“四大名著”,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就这样为世人所遗忘。
直至今天,《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依旧凭借着深厚的文学价值为世人所熟知,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虽然没能成为“四大名著”,但是,它们也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四大名著”并不是一个自古以来形成的固定概念,恰恰相反,它真正的形成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时间里。